钱钟书女儿,钱瑗,去世前,特意交代:我不想留骨灰在世上。而她的学生们为了感恩钱瑗

浅笑对风吟 2025-04-24 21:11:51

钱钟书女儿,钱瑗,去世前,特意交代:我不想留骨灰在世上。而她的学生们为了感恩钱瑗的恩情,把她的骨灰埋在了北师大的一棵松树下面。快90岁高龄的杨绛每每想女儿了,都会去树底下坐一坐,陪女儿“说说话”。 钱瑗是钱钟书和杨绛的独女,1937年5月19日生在英国牛津。那时候,钱钟书夫妇在国外留学,生活清苦但幸福。钱瑗小名叫“圆圆”,从小就聪明伶俐,家里人都说她是“读书种子”。钱钟书曾开玩笑说想要个像杨绛一样的女儿,结果钱瑗真成了父母的骄傲。她小时候跟着父母回国,家里满是书香,耳濡目染之下,她对学习特别上心。 1955年,钱瑗考进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成绩拔尖,毕业后留校当了老师。她先是教俄语,后来转到英语系,研究实用外语文体学。她讲课特别有意思,学生们都爱听,连枯燥的语法都能被她讲得活灵活现。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反而很接地气,改作业时还会写点鼓励的话,让学生觉得被看见。她在学术上也有自己的想法,写了不少文章,算是那个年代少有的才女。 不过,钱瑗的个人生活挺坎坷。1968年,她和大学同学王德一结婚,两人感情很好,可没两年,王德一就在“文革”中受不了压力自杀了。这对钱瑗打击很大。后来,杨绛看她孤单,介绍她认识了建筑师杨伟成。杨伟成比她大十岁,带着两个孩子,钱瑗没嫌弃,尽力当好继母,家里总算又有了点温馨。可惜幸福没多久,1995年底,她腰痛得厉害,1996年初查出是脊椎癌。病床上,她还惦记着教材编写的事,真是个放不下来责任的人。1997年3月4日,钱瑗走了,年仅59岁,留给父母和学生无尽的遗憾。 钱瑗病重时,跟杨绛交代过一句话:“我不想留骨灰在世上。”她这话挺简单,却能看出她对人生看得透彻,不想身后还留什么牵绊。也许是病痛折磨太久,她觉得离开就该干干净净,不拖泥带水。杨绛当时只能点头答应,心里却肯定舍不得。钱瑗这性格,跟她爸钱钟书有点像,都不爱俗套,可她这遗愿,却让身边人犯了难。 钱瑗的学生们听到这话,心里不是滋味。她教了那么多年书,学生们早把她当成了榜样。她上课风趣,平时还爱跟学生聊聊天,大家都觉得她不像老师,更像朋友。她走了,学生们觉得不能让她就这样“消失”。他们一合计,决定留点骨灰,埋在北师大图书馆旁的那棵松树下。那地方她生前常路过,去上课或者散步都得经过,学生们觉得那儿最适合她。埋的时候没大张旗鼓,就几个人悄悄弄好,算是对老师的一份心意。 杨绛知道这事后,没说什么。她那时候快90岁了,走路都得靠拐杖,可还是常去松树下坐着。她不去的时候不多,一去就待挺久,学生们远远看着,都能感觉到她对女儿的想念。她不爱张扬,也不跟人诉苦,就一个人默默地去,默默地回。那棵松树慢慢成了她的寄托,学生们也因为这个举动,觉得跟老师还连着点什么。钱瑗走了,可她的影响没走,松树下埋的不只是骨灰,还有师生间那份情。 钱瑗走的时候,钱钟书也在医院,病得稀里糊涂。杨绛怕他受不了这打击,就先瞒着。她学着钱瑗的笔迹给钱钟书写信,说些日常小事,假装女儿还好好的。她写这些信不容易,手抖得厉害,可还是尽量写得像。钱钟书看了信还会笑笑,可时间长了,他好像察觉到不对,老喊着要钱瑗带他回家。杨绛瞒不下去,只好告诉他实话。钱钟书没闹,只是盯着她看了一会儿,说了句:“你最苦。”没多久,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也走了,88岁。 剩下杨绛一个人,她没垮,反而更忙了。她整理钱钟书的遗稿,把他的书稿收拾得整整齐齐,还接着女儿的研究干下去。她2003年写了《我们仨》,里面全是她对老伴和女儿的念想。她说过,自己得把家收拾好才能走,这话听着心酸,可也挺实在。晚年她没闲着,翻译了好几本书,还跟学者通信,家里书照样堆满。她不爱热闹,可也不让自己闲下来,好像一停就怕被回忆淹没。2016年5月25日,杨绛105岁那年,安安静静走了,去跟钱钟书和钱瑗团圆了。 杨绛这辈子不容易,送走女儿又送走丈夫,最后自己也走了。那棵松树还在北师大立着,成了她跟钱瑗的牵绊。她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爱这东西,生死都断不了。人活着,总得珍惜眼前,别等失去了才后悔。她这一家三口的故事,接地气又戳心,谁看了都得感慨一句:人生无常啊。

0 阅读:1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