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俄得保持点距离?这么说吧,普京年纪大了,怕是撑不了太久,俄罗斯现在的局势可不像他刚上台时那么稳当。以他这岁数,谁也不敢打包票他能一直干下去。一旦他退了,俄罗斯八成会陷入一段权力不清的日子。至于接班人是个啥样的人,能不能稳住局面,还是会把国家带上另一条路,谁也摸不准。
普京执政已经超过25年,他把俄罗斯捏成了一个“强人政治”的铁桶,几乎所有的关键决策都围绕着他个人展开,在他的领导下,俄罗斯的政局虽然稳固,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普京的个人魅力和权威。 随着普京的年纪逐渐增大,外界对他健康状况的关注也日益加剧,普京是否能够继续稳定俄罗斯,已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俄罗斯的政治架构有着深厚的“普京体系”,但也存在许多潜在的矛盾。 普京长期以来的权力集中,使得许多地方势力和官僚体系逐渐形成了小圈子,例如,国防部长绍伊古和前总统梅德韦杰夫都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着重要资源,一旦普京退下,内部的矛盾很可能会激化,甚至引发权力斗争。 此外,俄罗斯的经济困境也在加剧,俄乌战争导致西方制裁,使得俄罗斯经济更加依赖能源出口。油气占据了俄罗斯出口总额的70%以上,这种结构性问题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在外部压力下更加脆弱。 如果普京突然退位,继任者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处理与中国的合作关系,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在俄罗斯政治体系的背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若普京退位,俄罗斯可能会陷入一段长时间的政治真空期,甚至是短期的内乱,对于中国而言,这意味着需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具体来说,中国必须提前考虑三种可能的情境: 俄罗斯远东的军事力量,包括驻军25万,可能会因为权力真空而出现失控的情况,这将直接影响到中俄4300公里的边境线,给两国的能源管道、战略合作和经济合作带来严重的不稳定因素。 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包括重要的天然气管道、石油运输线路等,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输出依赖性强,但这种合作关系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俄罗斯国内发生政权更替或内部矛盾加剧,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可能受到威胁。 中俄的联合开发项目,价值高达1800亿美元,涉及能源、基础设施等多个关键领域,而俄罗斯国内不同势力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对这些项目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如果新政府希望借此缓解国内经济压力,可能会削减或调整这些项目,影响到中俄双方的利益。 从历史上看,中俄关系的波动并非个别现象,冷战时期,苏联的内政变动曾多次导致中苏关系的急转直下。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撤回了大量援华项目;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三年内就在珍宝岛发生了冲突;1991年戈尔巴乔夫下台时,中苏边境的贸易额暴跌,每一次政权更迭,都会对两国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中国对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也始终保持警觉,虽然两国在许多领域的合作互利,但中国始终在保持一定的战略距离,以防俄国内的变动对中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这种距离并非意味着疏远,而是要避免将所有的风险都集中在同一个篮子里,中俄应在合作中保持“防火墙”意识,确保在俄罗斯政治变动时,中国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战略布局。 中国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要避免形成“完全依赖”的局面,这不仅是为了应对俄罗斯的政治不确定性,更是为了维护中国自身的安全与利益。 通过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推动上合组织扩容等方式,中国可以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确保能源和经济通道的多样性。 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无疑是两国关系中的亮点,尤其是在天然气和石油的供应上,这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带来了巨大的战略风险,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高度依赖中国,而中国则需要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在这种情形下,中俄能源合作已经不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关系到国家安全,俄罗斯的地方势力和官僚体系对中国的经济利益存在着某些潜在的排斥心理。 尤其是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当地一些力量认为中国在能源合作中占了便宜,这种情绪可能会在政治变动时变得更加明显,如果俄罗斯的新政府需要通过调整外交政策来缓解国内矛盾,可能会对中国的能源合作带来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风险,中国需要进一步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减少对俄罗斯能源的单一依赖,在金融领域,中国对俄政策的复杂性也表现在避免过度依赖俄罗斯,尽管俄罗斯的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占比已经达到35%,中国依然保持对俄罗斯金融系统的审慎态度。 中国通过拒绝将人民币纳入CIPS跨境清算主渠道,而是通过哈萨克斯坦的中间行进行能源交易,成功避免了美国次级制裁的风险,这一“防火墙”设计不仅有效保护了中国金融安全,也为中俄未来的合作提供了稳定的保障。 在目前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中俄关系正在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与机遇,中国需要灵活运用地缘政治平衡术,既要与俄罗斯保持战略合作,又要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