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一老人病得奄奄一息,儿女知道老人银行卡密码,去银行却取不出钱。银行说老

子焓 2025-04-25 08:30:51

四川绵阳,一老人病得奄奄一息,儿女知道老人银行卡密码,去银行却取不出钱。银行说老人的卡多年没取钱,已经变成长期不动户,无奈,儿女们把快不行的老人推到银行才把钱取出,这件事引发热议。银行回应:我们这样做是为了确保资金安全,本可以上门服务的,但对方等不及。 2025年4月的四川绵阳,市中心医院的监护仪滴答作响。 78岁的李建国陷入昏迷,儿子王伟杰盯着住院费催缴单上的"余额不足",手心里攥着父亲的医保卡和银行卡——密码是母亲的忌日。 他记得父亲说过"钱都在工行卡里",却没想到取钱时却在银行柜台碰了钉子。 "您父亲的账户属于长期不动户,"银行柜员张敏指着电脑屏幕,"根据《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必须本人现场核验。" 王伟杰当即向柜员表示,自己父亲病重,无法前来银行柜台核验。 银行柜员回答道:“我们银行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你只要预约一下就可以办理。” “等到核验完成,您就可以取款了。” 闻言,王伟杰在银行柜员的帮助下开始申请办理上门核验的手续。 可是,在经过查询后,银行柜员的电子屏上却显示"本周上门服务已约满"。 此时,大堂经理王辉递上《特殊业务申请表》: "最快周一上门,但需要准备诊断证明、亲属关系公证..." 话没说完就被王伟杰打断:"老人可能撑不到周一!" 此时,王伟杰的手机响了,妹妹王秀英的声音带着哭腔,手机里传来主治医生的声音:"你爸爸的病情有点危险,得抓紧时间办理手续,进行下一步治疗。" 4月12日上午十点,银行大厅的旋转门迎来特殊访客。 李建国躺在临时租借的医疗转运床上,鼻饲管连接着葡萄糖袋,监护仪的电线从轮椅缝隙垂下。 保安愣住的瞬间,王伟杰掏出手机里的存款单照片:"我们不是来闹事的,只取钱救急。" 柜员张敏的指尖在键盘上停顿三秒——她看见老人眼皮颤动,喉结艰难地滚动,仿佛在配合身份核验。 当密码输入框弹出,王秀英提醒父亲说:"爸,您睁睁眼,密码你说过,是您和妈的结婚纪念日啊。" 滴——密码正确的提示音响起时,老人的眼角滑出一滴浊泪。 监控录像记录下全过程:柜员请示主管后开启"紧急通道",在总行合规系统里标注"临终客户特殊处理",耗时17分钟完成账户激活。 当12万元现金递出时,王秀英发现父亲的手正在毫无意识的徒劳抓握。 银行的事后说明称:"本可启动上门绿通,但家属坚持即时办理。" 但家属拍摄的视频显示,申请表格上"上门服务预计耗时48小时"的备注,像根刺扎在屏幕上。 “老人都快咽气了还要亲自取钱?这不是保护财产,是制度杀人!” 某网友评论道,“老人的氧气管与银行的“合规提示”形成刺眼对比。” 许多经历过类似困境的网友现身说法: “我爸去世前想改密码,银行非要本人到场,最后是抬着去的,现在想想都心寒。” 这种“制度冷漠症”的声讨占比达45%,成为舆论主流。 也有网友晒出《商业银行法》的第29条规定:“银行有义务核实存款人身份,防止冒领风险。” 网友的热议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金融服务与人性关怀的深层矛盾: 一边是守护资金安全的制度刚需,一边是临终关怀的人性本能;一边是风险防控的“宁严勿纵”,一边是特事特办的“生命至上”。 正如《财经》杂志的点评:“银行的玻璃柜台隔住的不应该是人情冷暖,而应是风险与温情的精准隔离。” 近些年,同类事件在全国频繁上演:2023年武汉老人被抬着过户房产,2024年西安家属因"人脸识别失败"在ATM前痛哭。 在东京三菱UFJ银行,65岁以上客户可预约"担架金融服务",配备医护人员的移动柜台能在2小时内抵达病房;纽约花旗银行规定,对重症客户的账户核验可由视频连线完成,家属同步签署法律承诺书。 这些成熟机制对比国内现状,凸显出"制度刚性"与"人文弹性"的失衡。 李建国在取出存款的第三日离世,临终前床头摆着崭新的存折——那是女儿连夜去公证处换来的遗产证明。 银行回访时,王伟杰望着父亲常坐的藤椅说:"人都没了,身份也核验了,你们回访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场发生在银行大厅的生命倒计时,暴露出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改造仍停留在纸面。 当制度设计者在电脑前勾选"风险防控"时,或许忘了每个不动户背后都是一段人生:可能是独居老人的养老钱,可能是重症患者的救命钱,更可能是子女与父母的最后一次财务对话。 正如某退休银行职员在评论区写的:"我们守护的不应只是数字,而是数字背后那些会呼吸的人。" 当金融机构的玻璃幕墙,既能反射规章制度,也能映出人间疾苦,或许才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极目新闻,《卧床老人被推到银行取钱,别贸然断定是故意刁难人》

0 阅读:248

评论列表

我是你的老甜心

我是你的老甜心

2
2025-04-25 09:20

银行想屁吃,奈何老人毅力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