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原来是加拿大一个富人家的浪荡公子哥。整天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直到有一回晚上,他在街头闲逛,看到一对失业工人夫妻,跟几个子女住在废弃的汽车车厢里……
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一生是由从个人享乐,到投身革命事业的转变,成为一位传奇人物。
少时的白求恩,不像人们印象中的英雄,反而是一个在父母庇护下的“浪荡公子”,享受着家庭的富裕,却过着不务正业的生活。
甚至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学习过程中,他因这些行为多次受到处分。
有传闻说,白求恩一度将皇家医学会的会员证书扔进了厕所,这种行为让许多人,认为他不过是个叛逆的青年,缺乏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可是,正是那段叛逆的岁月,为白求恩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1929年,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白求恩正在底特律开设诊所。
他亲眼见证了无数工人家庭的困境,贫困、失业、疾病成了这些工人的常态。
一天夜晚,白求恩路过一辆破旧的汽车车厢,看到了让他震惊的一幕:一对失业的夫妻与几个孩子挤在这辆车厢里,似乎将其当作唯一的避难所。
当孩子们已经入睡,夫妻俩望着彼此,沉默而绝望,最终,丈夫拿出一根炸药点燃,和他的家人一起选择了死。
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白求恩,他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资本主义的残酷与冷漠。
那一刻,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激起了他内心的愤怒,也促使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
白求恩不再是那个,沉迷于个人享乐的青年,他开始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他的责任应当关注整个社会的健康。
他开始免费为那些失业的工人看病,并且自掏腰包购买药品,救助那些贫困中的患者。
他逐渐意识到,单纯的医学治疗,无法根治根本问题,社会的结构性不平等,才是疾病蔓延的根源。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白求恩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
935年,他访问了苏联,那次旅行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那里,他亲眼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保障普通百姓的生活,深受启发的白求恩,称那是“真正的人民医学”。
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更注重人民的整体福祉,而不是仅满足少数富人的需求。
白求恩决心将自己的医学理想,与社会正义紧密结合,投身到改变社会的事业中。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白求恩选择加入反法西斯的国际纵队,亲自走上战场,投身到战斗中。
在战火纷飞的西班牙,他目睹了平民遭遇的摧残,感受到了战争对无辜者的巨大伤害。
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对法西斯主义的憎恨,也坚定了他作为共产主义者的信念。
在西班牙的战斗中,白求恩充当着医生的角色,更成为一名坚定的国际主义战士,带领着战友们抗击敌人。
1938年,白求恩抵达了中国,在延安,他见到了八路军官兵,与百姓同甘共苦的生活,这让他深受感动。
他称中国的共产主义像“呼吸一样自然”,他看到了真正的人民战争,感受到了共产主义理念的力量。
这种对纯粹共产主义的向往,成为他最终选择,为中国抗日战争贡献力量的动力。
他不再是那个受家庭庇护、享受个人生活的青年,而是一个为理想奋斗的革命者。
白求恩的转变是通过长期的社会观察,和自身的实践形成的。
他并非因为单一的事件,突然认识到社会的不公,而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和对社会的观察中,逐渐认识到,个人的治疗手段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有社会的结构性变革,才能真正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而这种变革的力量,正是来自于,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
许多影视作品,如2006年的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将他的早年经历进行了戏剧化演绎,或许其中的某些细节,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白求恩的转变,是一个从“浪荡青年”到“革命战士”的过程。
这一过程更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种,知识分子觉醒的体现。
白求恩从一个热衷享乐的青年,转变成了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医生,这一过程中,医学理想与社会正义的结合,构成了他人生的核心主题。
白求恩的选择也印证了,列宁的“医生的社会责任”论断:真正的医者要治疗,个体的肉体创伤,更要关心和治愈社会的顽疾。
白求恩的人生经历,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生动实践。
他的转变,是个人的救赎,更是整个社会对不公不义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