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一支骑兵奔袭数百里,绕到张家口西侧,偷袭张北,最后造成晋察冀军区被迫放弃张家口。这支骑兵是傅作义下面的12旅和4师。
在这个局势胶着的时刻,傅作义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二战区,决定采取行动。
他们的目标是河北省的一个重要战略点——张家口。张家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连接华北与西北的交通枢纽,也是一座防守极为坚固的城市。
此时,晋察冀军区的军事形势,已经有些岌岌可危,他们试图以张家口为盾牌,守住华北的最后一块阵地。
傅作义的计划异常大胆。他决定通过一支骑兵部队的奇袭,突破晋察冀军区的防线,直接攻占张家口。
骑兵部队的机动性,使得这场行动充满了,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傅作义相信,快速机动的骑兵能够在敌人,未曾察觉的情况下,绕过防线,夺取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
1946年5月,傅作义集结了自己的部队。通过多次试探和侦察,他决定调动骑兵第4师和第12旅作为主力。
骑兵师的快速机动性,为这场突袭提供了理想的保障,特别是在行进中,能够绕过张家口的主防线,避开敌人布置的重点防守。
他还调集了其他步兵和炮兵,为主力部队的后续支援提供保障。
这支骑兵部队背负着沉重的任务,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数百里奔袭,打破敌人看似,无懈可击的防线。
他们将绕到张家口的西侧,穿越张北,准备在敌人不经意之间发起进攻。
正如傅作义所料,这种出其不意的攻击策略,带来了巨大的效果。
敌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张家口正面,他们没想到傅作义的骑兵,已经从另一侧悄然接近。
一路上,骑兵部队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地形复杂,战士们身心疲惫,但他们并没有停下脚步。
为了能够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傅作义给部队下达了一个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尽快抵达目标,这种紧迫的命令,使得骑兵们没有丝毫停歇的余地,昼夜兼程,时刻保持警惕。
骑兵部队终于在5月下旬,到达了张北。
这一地区是张家口西侧的一个关键枢纽,也是晋察冀军区防线的一个薄弱点。
面对傅作义部队的突然出现,晋察冀军区的防守部队措手不及。
几乎没有任何预警,骑兵部队迅速突破了张北的防线,占领了这个战略要地。这一攻势极大地打乱了敌方的部署,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敌人会绕过张家口的正面,直接攻入张北。
张北失守后,傅作义的骑兵并没有急于进攻张家口,而是继续通过,这座城市的西北区域,逼近敌人的防线。
敌人仍然没有反应过来,晋察冀军区的指挥官们,纷纷猜测敌人的主力,是否还在张家口附近,而未曾想到,敌人早已悄然突破,他们的第一道防线。
这种错失的时机,直接导致了晋察冀军区被迫作出反应。
在张北的成功后,傅作义决定加速推进,向张家口发起最终攻击。
晋察冀军区得到了,有关敌人行动的报告,随着敌军的推进,晋察冀军区急忙,派遣步兵和地方武装前去抵挡,但时间已经不允许他们做更多反应。
面对敌人突破的风险,晋察冀军区的指挥官们没有选择硬抗,而是做出了撤离张家口的决定。
这个决定是如此急迫,以至于他们没有做出充分的准备。
撤离的时间极为紧迫,所有人都在努力把人和物资撤到安全地带。
撤退过程中,晋察冀军区派遣了,教导旅进行迟滞战斗,试图通过与敌人的抵抗,为主力部队争取撤退时间。
教导旅的战士们在狼窝沟,展开了激烈的阻击战,他们坚守阵地,誓死不让敌人进入张家口的外围,敌人兵力强大,火力猛烈。
他们在战斗中展现出顽强的抵抗精神,最终由于敌人战术的有效性,以及兵力上的悬殊,教导旅被迫撤退。
狼窝沟的阻击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但它为晋察冀军区的有序撤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终于,10月初,面对敌人越逼越近的攻势,晋察冀军区的指挥官们,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10月10日,晋察冀军区正式开始有序撤离张家口。这一撤离计划是,在极度紧张和压力下完成的,人员和重要物资的撤离,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混乱,绝大部分部队成功撤至安全地区。
张家口一度成为了,晋察冀军区的最后防线,这座城市的失守,晋察冀军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
在傅作义部队入驻张家口的第二天,10月11日,张家口正式落入国民政府之手。
尽管傅作义部取得了军事上的成功,这场战斗仍然未能改变战局的整体走势,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依旧复杂,战火仍将持续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