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的王昭君下嫁70岁匈奴单于呼韩邪。两年后,呼韩邪病逝,按照匈奴继婚制,她必须嫁给继子为妻。于是,她上书汉朝皇帝:我身为汉朝公主,不能违背伦理,和亲使命已完成,请让我返乡!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通过和亲来维护边疆的和平与稳定。唐朝与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契丹、南诏和奚等政权的和亲次数高达28次。这种通过婚姻联姻的外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冲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汉朝时期,国家尚处于恢复阶段,百废待兴,经济困顿。此时,匈奴力量强盛,东破东胡,西败月氏,南吞楼烦和白羊二王,吞并了大量的领土,且对汉朝虎视眈眈。汉高祖刘邦的治下,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复杂且紧张。 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反叛,并与匈奴联合攻汉,匈奴大军围攻晋阳城。高祖亲自带兵出征,但在白登山遭遇匈奴埋伏,陷入长达七天七夜的困境,史称“白登之围”。最终,刘邦被迫向匈奴阏氏(匈奴的王后)贿赂重金,才得以脱困。虽然这次遭遇重创,但也让刘邦认识到,解决北方匈奴威胁的唯一途径可能是和亲。 刘邦在此后采纳了谋士刘敬的建议,提出了与匈奴和亲的方案,目的是为汉朝争取更多的休养生息时间。然而,和亲一年后,匈奴的冒顿单于背信弃义,开始频繁骚扰汉朝的西北边疆。即便如此,汉朝依然坚持与少数民族政权保持和亲关系,逐渐形成了这一政策的长期性和传统。 汉元帝时期,匈奴的单于呼韩邪向汉朝请求和亲,要求娶汉朝宫女为妻。元帝接受了这一请求,并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昭君被赠送给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此后,呼韩邪单于表示愿意保卫边疆,且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定。
公元前31年,刚刚继位的匈奴单于雕陶莫皋迎娶了父亲的遗孀王昭君。于是,她上书汉朝皇帝:我身为汉朝公主,不能违背伦理,和亲使命已完成,请让我返乡!这桩婚事在汉朝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大臣们纷纷表示,按照汉朝的礼教,儿子娶父亲的妻子,有违人伦。昭君虽然身在异域,却是大汉皇帝赐婚的"公主",地位尊贵。如今她沦为匈奴单于的继室,实在有辱国体。一时间,群臣个个义愤填膺,要求汉成帝下旨召昭君回国。 一位朝臣说道:"昭君是大汉的女儿,岂能委身于禽兽之族!况且她已经完成和亲的使命,理应回到故土,安享晚年。"另一位大臣接口道:"昭君在匈奴多年,虽为和平奉献良多,但终究非我族类,不可久留。更何况匈奴蛮夷无礼,竟逼她嫁给继子,实在荒唐!" 消息传到汉成帝耳中。他虽为群臣请命所动,却也不得不考虑当前的大局。自从昭君出塞和亲,汉匈两族已有数十年未曾交战。一旦强行将昭君接回,恐怕会刺激匈奴,引发新的战事。朝中积贫积弱,军备空虚,根本经不起再打一场消耗战。 汉成帝心情沉重,他打开奏折,缓缓提笔,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以大局为重,入乡随俗!"这意味着,昭君只能认命,继续留在匈奴。一纸圣旨很快送往漠北,雕陶莫皋对此自是欢喜,但王昭君的心情却无人知晓。她被迫接受了这桩荒谬的婚事,从此陷入了伦理和道德的煎熬之中。
匈奴的服饰传统中,无论男女,都是上衣下裤,头戴笨重且不太美观的皮帽。王昭君对这种服饰并不喜欢,于是她将貂皮围在额头上,并在棉衣外披上红色斗篷,既保暖又美观,呈现出如天仙下凡的美丽。这种貂皮帽子后来被称为“昭君套”。 此外,匈奴的饮食也并不合昭君的口味。匈奴人习惯食肉、饮奶,并以面食为主,而昭君生于楚地,未曾习惯面食,因此她对菜品进行了改良。她建议将粉条和油面筋泡在一起,用鸭汤煮,味道鲜美。这道菜被命名为“昭君鸭”,成为了匈奴的特色美食之一。 对于不喜欢的地方,昭君总是想办法进行改变,而对她喜爱的事物,则尽力保持传统。她对胡人的琵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论走到哪里,她都会携带着这把心爱的琵琶。她不仅是美丽的象征,还擅长弹奏琵琶,音韵悠扬动听。 昭君在匈奴生活期间,生下了一子二女。她与呼韩邪单于所生之子被封为右日逐王;与复株累单于所生的两位女儿分别嫁给了匈奴的右骨都侯须卜当和当于氏。昭君的家族在王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王莽对匈奴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导致汉匈关系紧张。为了缓解这一局面,昭君的女儿须卜居次和女婿须卜当做出了巨大努力。 公元14年,须卜居次与丈夫派人到西河塞请求和亲。王莽在此情况下顺势派遣王歙等人出使匈奴。公元15年,王莽又派遣王歙等人将匈奴的侍子送回,而单于则派昭君的外孙来迎接。到了公元18年,新的匈奴单于为了维护双方的和平关系,派遣昭君的两个外孙前往长安朝贡。昭君家族通过亲缘关系在维持双方和平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在这些年里,汉朝与匈奴之间的互动持续增多。通过这种交往,匈奴学会了许多新的技术,如计算人口和牲畜的方式,筑城、凿井和农耕技术,甚至学会了制造玉玺。而昭君的丈夫——呼韩邪单于的归附,标志着自三代以来,匈奴等部族第一次奉正朔,政治上促进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