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珠海航展上,中国展出了一款叫QN-202的微型导弹。大家最惊讶的是介绍牌上写着一句话:“发射之后就不用管了。”这背后意味着这款导弹具备极高的智能化程度,让不少军迷惊叹。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信息化与智能化战争理念深入军队体系后,如何让士兵在战场上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成为各国军工科技研发的重点。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亦不甘落后,尤其在新一代智能兵器的研制方面不断突破。 在这一背景下,QN-202微型导弹的项目悄然启动。这一研发计划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下属某研究所牵头,研发团队由国内顶尖的导引控制工程师、火控系统专家和战术武器研发人员共同组成。 团队核心人物周林(化名),是一位在红外制导和微型导弹系统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 周林曾长期参与“红箭”系列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工作,对红外成像和智能识别系统有深刻研究。他意识到,在城市战和山地战等近距离战斗中,传统反坦克导弹不仅体积庞大,操作复杂,还严重依赖后方火力支援,不适合快速机动作战。 于是他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将导弹系统微型化,使其具备“即发即走”的作战能力,从而赋予前线士兵以“精准突袭”的可能。 这个想法一开始并不被所有人认同。研发资金有限,微型系统的热管理、电源系统、制导精度都是巨大挑战。 但周林没有放弃,他带领小组从多个旧项目中调配资源,自行研制了一套全新的微型导引芯片,并成功将目标识别算法压缩到一块指甲大小的模块中。经过无数次野外测试和模拟演练,一款全新的微型导弹雏形逐渐成型。 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上,QN-202第一次亮相,便因一句简单的介绍语而震惊全场——“发射之后就不用管了。”这一看似轻描淡写的描述,实际上隐藏着多项尖端技术的集合。 QN-202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红外图像识别与锁定系统。在导弹发射前,操作者只需使用配套的瞄准器进行目标指示,导弹便能自动识别图像特征并完成锁定。 而在发射之后,系统内置的导航与识别芯片会持续分析飞行路径与目标运动轨迹,自动修正飞行方向,直至精准命中。 其最大射程达到2公里,最小攻击距离仅100米,既能远程打击,也适用于巷战中的“窗口打击”或“掩体清除”。体积仅52公分的弹体,使用高能推进剂,极大提升初速,确保命中前不易被察觉。 此外,它可挂载于单兵肩扛装置,甚至由无人平台协同发射,实现多目标同时打击。 当时展会现场,一位从国外特种部队退役的军事专家也忍不住停留在展位前,反复询问相关技术细节。在他看来,这样一款导弹已然改变了步兵的火力构成,使得每一个士兵都拥有“狙击炮”级别的打击能力。 工作人员在演示中展示了实战模拟——某山区目标掩藏于废弃建筑内,普通火力难以有效打击。 这项技术的实质意义远不止于提升打击精度,更意味着战场指挥系统的转型。传统上,导弹系统多需后方协调,战场态势变化也往往因传递延迟而滞后。而QN-202让火力控制下放到最前线,使战术响应更加迅捷灵活。士兵不再是信息链的终点,而是成了战场上的决策节点之一。 QN-202导弹在航展之后迅速引起国际军工界的广泛关注。一些军事观察家称其为“步兵未来战斗力的革命性起点”。随即,在西部高原和南方丛林进行的实战演练中,QN-202被大量部署于侦察突击分队,取得了极佳的战术成果。 多场实兵对抗演练表明,QN-202不仅在击毁敌方装甲车辆和碉堡方面有高效表现,更在对抗移动目标中展现出极高命中率。其低噪声发射和红外制导特性也让其几乎无法被敌方电子干扰系统发现,使其成为典型的“冷兵器时代的高科技暗箭”。 而对于周林和他的团队来说,荣誉随之而来,却也迎来了转折。在QN-202顺利列装后,周林被调任至更高级别的智能武器研发部门,参与下一代“战场协同智能系统”建设。而当年与他并肩作战的年轻工程师们也纷纷成长为各个研发所的骨干。 2023年,QN-202的升级版QN-202B问世,具备更长射程和可编程打击功能。部分新型号还支持与无人侦察机联动,由后者空中标记目标,前者地面自动打击,构建出一整套“人机协同打击系统”。 尽管这一切已成为新时代军事技术的发展缩影,但对于许多曾亲历研发过程的工程师而言,那句“发射之后就不用管了”的背后,承载的却是一段段埋头科研、不懈奋斗的真实记忆。 这不仅是一种武器的成功,也是一个时代对“智能战争”理念的注脚。QN-202不是终点,而是中国军工不断突破传统束缚,迈向自主、精确、迅速作战体系的重要一步。
美国B-2幽灵轰炸机有多恐怖?这么说吧,任何雷达在B2面前就是摆设,连导弹都锁定
【6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