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其新婚20天妻子拒绝改嫁,坚持生下遗腹子,35年后,妻子带着儿子来为丈夫扫墓,她不停的对着墓碑大声哭喊:“儿子我给你养大了,你起来看看啊。”
1983年正月初八,湖南衡东县三樟岭村的鞭炮声还没散尽,陶家小院贴着的红喜字被风吹得哗哗响。
二十出头的陶荣华穿着簇新的军装,胸前别着大红花,牵着新娘子李发英的手跨过火盆。
这桩婚事打小就定下了,二人从穿开裆裤就认识,一个在田埂上追蜻蜓,一个在河滩边挖野菜,村里人都说这俩娃娃是老天爷配好的对。
陶荣华三年前参军去了广西边防部队,这次特意请了探亲假回来完婚,小两口的新房是陶家老宅东边新搭的土坯房,窗户上糊着李发英亲手剪的鸳鸯窗花。
谁也没想到,这窗花上的鸳鸯才贴了二十天,部队的加急电报就追到了村里。
那天清晨下着冻雨,陶荣华把收拾好的行军包往肩上一甩,回头看了眼站在门槛里的媳妇。
李发英肚子还没显怀,裹着件蓝布棉袄,手里攥着个绣了并蒂莲的荷包,里头装着从喜被里抽的新棉花,说是边防地界湿气重,贴着心口能防风湿。
陶荣华想说点啥,喉咙里像塞了团棉花,最后只是抬手正了正军帽,转身踩着泥浆子上了公社派来的拖拉机。
这一走就再没回来,四个月后,县武装部来了两个穿绿军装的人,带着个盖着红绸的木头盒子。
李发英正蹲在灶台前熬猪食,听见外头有人喊她名字,手里的大铁勺咣当掉进锅里,滚烫的泔水溅在裤腿上都没觉着疼。
木头盒子里躺着枚二等功勋章,还有张泛黄的立功证书,来人说陶荣华在者阴山穿插作战时,带着尖刀班摸黑端了敌人两个暗堡,被流弹打中时手里还攥着爆破筒。
李发英没听完双腿就软在地上,手指头死死抠着门槛缝,指甲盖劈了也没松手。
噩耗传开的第二天,李家爹妈踩着露水来劝闺女,李老爹蹲在屋檐下抽旱烟,烟锅子在青石板上磕得火星子直冒:"才二十二岁的人,真要守着块牌位过?"
李发英没说话,把陶荣华留下的军装一件件熨得笔挺,突然扭头冲进茅房干呕起来。
赤脚医生来号脉,三根手指搭上去就变了脸色,那时候她已有身孕。
很快此事就在村里传遍了,有人说烈士遗孤不能打,是要损阴德的,也有人嚼舌头,说守寡带娃是自讨苦吃。
李发英把陶家二老接来同住,挺着大肚子照样下地挣工分,秋收时挑稻谷,扁担压得肩膀渗血,她就拿陶荣华留下的军装垫着,冬夜里纳鞋底,煤油灯熏得眼泪直流,她就对着墙上的立功证书说话。
生孩子那天下大雪,接生婆踩着尺把深的积雪赶来时,李发英已经处理好脐带。
她给皱巴巴的男婴取名陶凯,意思是等着胜利归来,这是当初他们二人商量好的。
月子里没人伺候,她就着咸菜喝稀粥,奶水不足就嚼黄豆催乳,硬是把个早产儿喂得白白胖胖。
往后的日子像驴拉磨,转着圈地苦熬,陶家二老相继病倒,李发英白天在建筑队搬砖,晚上伺候汤药,四十岁不到就累出一头白发。
最艰难的时候,村里有人介绍对象,说是个跑运输的个体户,愿意帮着养孩子。
李发英把媒人带来的点心原样提回去,转头把陶荣华的军功章缝在儿子贴身褂子里。
李发英不言语,翻出压在箱底的军装往儿子身上比划,绿军装洗得发白,但红领章鲜艳得像刚染的。
后来陶凯考进县重点中学,年年拿三好学生奖状,他说要像爹那样穿军装,被李发英拿着笤帚追了半条街,她就这么一个念想,盼着儿子平平安安。
2019年清明,麻栗坡烈士陵园来了对特殊母子,六十三岁的李发英头发全白了,搀着个穿黑西装的中年人,怀里抱的百合花用红绸带扎着。
他们在上千块墓碑间找了两个钟头,最后停在一块爬满青苔的汉白玉前,陶凯扑通跪下,额头抵着冰凉的石碑。
李发英颤巍巍的手摸过碑文,指甲缝里还沾着建筑工地的水泥灰,三十五年前塞给丈夫的棉花荷包,如今装着孙子的满月照。
山风卷着纸钱灰打旋儿,她忽然扯开嗓子喊:"荣华你看,崽崽的鼻子跟你一样挺......"话没说完就哽住了,掏出手帕擦碑上照片,其实那照片早被摸得泛了白。
守陵的老管理员远远看着,转身从值班室捧出个铁盒子,里头装着历年扫墓人留下的物件:有边疆战士捎来的烟酒,有学生叠的千纸鹤,还有去年某个老兵留下的字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尖刀班的老陶,当年欠你半包烟,下辈子还。"
李发英把孙子的银手镯放进铁盒,想了想又塞回去,这是要留着传家的。
下山时起了雾,陶凯搀着母亲一步步挪。路过者阴山主峰时,李发英忽然停下,指着云雾里的山头说:"你爹他们当年就是从这里摸上去的。"话没说完,山那边传来轰隆隆的响动,是新建的高铁隧道在施工。
陶凯摸出手机给儿子视频,两岁的小娃娃在屏幕那头咿呀学语,突然脆生生喊了声"爷爷",李发英愣在盘山道上,眼泪珠子断了线似的往下砸。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照顾公婆30余载,无怨无悔尽孝心——记孝老爱亲类“湖南好人”李发英
yzg00196200
烈属的子女,请多多关照![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