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李克农外出散步,一个戴草帽的老农朝他扔了一个纸团,直到他弯腰捡起纸团才离开,李克农打开一看,脸色大变:“日本特务要刺杀白总长,务请转告他切切不可大意!”
1937年夏,南京五台山,闷热的天让人喘不过气。李克农外出散步,迎面走来一个戴草帽的老农,低头扔下一个皱巴巴的纸团,转身就走。李克农弯腰捡起,打开一看,脸色大变:“日本特务要刺杀白总长,务请转告他切切不可大意!”这张不起眼的纸团,竟成了扭转国家命运的关键线索。 李克农,1899年生于安徽巢县,打小就聪明伶俐。1918年,他加入芜湖学生组织的“安社”,喊着反强权的口号。1927年,他入了共产党,在上海干地下工作,靠着脑子快、手脚麻利,成了情报战线的大将。他和钱壮飞、胡底被叫作“龙潭三杰”,好几次让国民党特务吃瘪。1937年,他被派到南京,管着八路军办事处,专门搞联络和情报。 覃瑞义,广西佬,早年跟着邓小平、张云逸闹右江红八军起义。起义没成,他跟组织断了线,流落到上海,混在茶肆酒馆讨生活。他装成市井小民,满耳朵消息,暗地里盯着日伪的动静。1934年,他跟着上海的联络人到了南京,表面上干杂活,实际上攒情报,藏了多年没露马脚。 谢和赓,书香门第出身,他爹跟白崇禧有点交情,媳妇跟白家沾亲带故。他大学毕业后投身抗日,加入共产党,被派到桂系军队里,给白崇禧当机要秘书。他常跟着白崇禧开高层会,脑子活,靠得住,成了情报传递的要紧人物。
那天,李克农散完步捡起纸团,看到字条上的警告,心里一紧。他没慌着到处嚷嚷,先冷静下来琢磨消息靠不靠谱。他派人查了查军火线索,果然发现日本特高科弄了六支毛瑟枪,藏在日侨区。这下心里有数了,八成是真的。 他接着查那个扔纸团的老汉是谁,结果发现是覃瑞义,一个失散多年的红军老兵。覃瑞义在南京潜伏多年,扮成穷老头,盯着日伪的一举一动。这回冒险传信,是他憋了好久的头一回出手。 时间紧迫,李克农赶紧找来谢和赓,把纸团交给他,叮嘱一定要让白崇禧知道。谢和赓二话不说,连夜搞了份假的“军统密报”,天刚亮就送到白崇禧桌上。白崇禧一看,眼神变了,当晚就加了警卫。谢和赓还出了个主意,让白崇禧挪地方,住到清凉山净觉寺去,原来的青云墅故意留灯、拴马、摆饭,装成有人住的样子。 果不其然,当晚六个日本特务摸黑靠近青云墅,刚翻墙进去,埋伏的士兵就冲了出来。一阵枪响,两个当场毙命,三个受伤跑了,还有一个慌得跳井里淹死了。刺杀计划彻底砸锅。
事后,白崇禧把谢和赓叫去,边走边夸“军统效率高”。谢和赓低头应着,手里捏着毛笔,纸上的墨还没干。李克农没出面,纸团早烧了,情报哪来的没人知道。军方查了半天也没结果,只好算了。 没多久,李克农在南京郊外一个破碉堡里见了覃瑞义。覃瑞义靠着墙,鞋上全是泥,低声说:“干这个不为别的,国家不能再乱。”李克农塞给他一包银元,让他继续给谢和赓传消息。覃瑞义接过,点点头,第二天就混回了南京街头。 抗战赢了后,覃瑞义找到组织,档案没了,功劳只记了个“匿名线人”。他没回老家,自愿去了云南边境侦察站。1984年,他得肺病去世,死前躺在哨所的木床上,窗外风吹得呼呼响。尸体埋在山口,碑上就写了个“老覃”,啥也没多说。 1949年初白崇禧派人去找华东野战军,想谈合作。谈判在个破农舍里,桌上放着粗茶碗,聊了几小时没谈拢。南京丢了后,他带兵南撤,上船前在码头提了句“青云墅那晚”,嗓子哑哑的:“是你们救了我。”后来他去了台湾,1966年病死,葬在台北的回教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