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莳圈推文[超话] 《老来伴》作者:孟中得意
故事讲的是两个60岁男女鸳梦重温的故事。适合被生活爱情毒打过的高龄“少女”阅读,适合拍成电视剧pk一下各卫视自嗨无物垃圾剧。
女主明蕙是一个结过两次婚、没有退休金、没有亲生子女的农村寡妇,平时靠种地和裁缝为生,她有三个无利不起早的继子,有一个简陋舒适的农家小院,除了美丽、勤劳、贤惠,她还拥有农村女人少有的独立和清醒。
男主林宁山是一个无儿无女、有名有利的海归大学教授,有过几段恋情,据说流利的英语法语德语都学自前任女友们,因为有一个陈世美般的严苛父亲,让他不相信不离不弃的婚姻,所以他没有结过婚,每次谈的都是不以结婚为目的恋爱。
男女主是彼此“手都没怎么拉过”的初恋,两人相识于16岁,男主下乡当知青住在女主家。从16岁到20岁,在那个贫穷、孤独、迷茫的浩劫年代,他们相互关心,搭伴干活,一起玩耍,共同学习,彼此喜欢又难以启齿。20岁后,男主回城、丧母、读大学、出国留学、事业有成、一直单身,女主结婚、离婚、再婚、丧偶、独居。20岁刚分开时,女主曾给男主写了一封信,等了三个月没有回信,就把自己嫁了,男主因为母亲生病、去世、办后事耽误了回信,迟到的回信寄出后得到女方的婚讯。分开后的40年,两人天各一方,渐行渐远。直到60岁那年,男主感到自己一天天衰老,“但过往关于明蕙的记忆却更加清晰。他要见她一面,在他变得更老之前”,于是开着房车,探访故人,暮年再遇,弥补遗憾,重修旧好。
这是一个简单的happy-ending言情故事,不爽不苏不雷不白,读起来更象文学作品。看得出来,作者除了文字功底不俗,还深谙人情世故,了解中老年的情感世界和现实压力,体验层面地思考过孤独、自由、衰老、死亡等存在主义议题,在人物塑造、叙事技巧、心理描写、逻辑意境等方面让人觉得细腻温润、张弛有度、深沉隽永。
黄昏恋题材其实不好写,写不好就容易琐碎、俗气或理想化。男女主在学识、事业、地位、财富上存在天壤之别,之所以最后合情合理地走到一起,不是因为天雷勾地火的老房子着火,而是因为“他和她从来就不只是男女关系,他们之间还有更深厚的情谊,她在他最迷茫的时候填充了他的青春,驱散了他所有的苦闷,他见证了她的才华、她的生动”,他教她识字,教她算数,教她很多不知道的东西,“每次他夸她之后,她都会重新打量一下自己,然后更喜欢自己一点。这种心情灌注了她的青春……”。因为这份情感和精神滋养,女主在坎坷、清贫、被嫌弃、被利用的际遇里依然美丽、清醒、知足、靠自己,男主在事业有成、阅人无数后还对第一次心动念念不忘,这也是两人最后走到一起的基石所在。现实中的黄昏恋其实没这么美好,老于世故的人们谈恋爱后顾之忧比较多,因为衰退的xing欲和繁殖欲,因为逼人的死亡焦虑,黄昏恋更强调利弊得失、你进我退,谈感情谈感动谈共鸣反而有点“滑稽”,这篇小说是少有的例外,所以格外美好而让人心动。
本文也是有缺点的。女主在四十年间都是隐忍尽职平凡的妻子、继母、农妇、裁缝,跟男主重逢之前,过着没有网络、冰箱、空调、智能手机的生活,生命力创造力似乎处在相对退缩封闭的状态,这样一个女人,60岁再遇男主后,又是考驾照又是玩直播又是搞时装,这一华丽转身可能缺乏合理铺垫和逻辑支撑,读完让我虽爽但存疑。
最后要说的是,娓娓道来的故事里,金句时不时冒出来触动我,比如:
“所有能成功干涉老人的子女,无非都是利用了老人的爱和恐惧,但明蕙既不爱他们,也不恐惧他们,她不怕和他们断绝关系,也不怕养老威胁。于是变成了继子和儿媳们怕她,怕明蕙卖掉房子再住到他们家里管他们要抚养费”———还得是《红楼梦》犀利: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人类对繁衍的追求,源自基因对衰老的恐惧”———-看看身边千千万万会生不会养的父母,不能同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