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他有什么能耐? 嘉庆二十五年,寒风扫

熹然说历史 2025-04-26 01:08:43

为什么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继承皇位非道光不可,他有什么能耐? 嘉庆二十五年,寒风扫过紫禁城,朝臣们肃立庭院中等待新皇登基。这位新皇便是道光皇帝旻宁,大清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顺利继承皇帝宝座的人。在朝中,不少人对这位新君心存疑虑——为何乾隆和嘉庆都认为皇位非他莫属?他真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回到道光十岁那年的一个秋日。彼时,年幼的旻宁跟随祖父乾隆皇帝和父亲嘉庆前往猎场。在众多皇子皇孙中,小旻宁显得格外专注。他沉稳地拉开弓,瞄准不远处的一只麋鹿,箭无虚发,一击毙命。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只麋鹿浑身雪白,在古代被视为祥瑞之兆。 年幼的旻宁将这只白鹿献给祖父时,乾隆皇帝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这一幕令乾隆想起了自己童年时的经历——十二岁时,他曾在康熙皇帝的狩猎活动中射杀一头熊,并将熊皮剥下献给祖父康熙,从而得到了康熙的青睐。如今,他的孙子旻宁竟然在比自己当年还小两岁的年纪就有如此神勇表现,这不禁让乾隆感到欣慰和惊喜。 乾隆欣喜若狂,当场赋诗一首:"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习慎仪刑。"诗中不仅称赞旻宁的箭术,更暗示这个孙子日后的成就可能超过自己。 从此以后,乾隆对旻宁的宠爱日渐加深。宫廷活动中,乾隆经常只带着旻宁一个孙子出行,连其他皇孙都没有这般待遇。他亲自教导旻宁读书习武,让他接受最系统的皇家教育。在旻宁大婚之际,已近暮年的乾隆皇帝更是打破常规,亲自到场祝贺,这在当时引起了朝野震动,也进一步确立了旻宁未来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嘉庆继位后,对这个得到父亲青睐的嫡长子自然愈发重视。他常让旻宁代替自己去主持祭天等重大典礼,这种荣誉通常只有太子才能获得。嘉庆十三年,旻宁的福晋不幸去世,嘉庆特意破例,下旨允许用金黄色的座罩为其布置灵堂,这种颜色在封建礼制中是皇家独有的象征,平常皇子的丧事绝不允许使用。这一特例进一步彰显了嘉庆对旻宁的非凡恩宠。 1813年夏日,正当嘉庆帝携众臣远赴热河游猎之际,北京城内暴发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叛乱。数百名天理教信徒在内宫太监的引导下,竟然一路杀进了紫禁城。留守京城的旻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不仅要保护皇室安全,更要守住大清国祚的最后一道防线。 危急关头,年轻的旻宁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静与勇气。他一边指挥侍卫布防,一边亲自持火铳击杀了两名叛军。在他的沉着指挥下,叛乱被迅速平息,皇宫安全得到了保障。当嘉庆回京后,对儿子的表现大为赞赏,随即将他加封为"和硕智亲王"。这一次成功的危机处理,在朝中臣子心目中奠定了旻宁皇位继承人的地位。 然而,皇宫深处的权力较量远比表面复杂。嘉庆二十二年,一位来访的朝鲜使者在描述旻宁时用了"面貌凉薄,人且凡庸"这样的词语。从旻宁流传下来的画像看,他确实显得十分消瘦,与体格健壮的祖父乾隆、父亲嘉庆形成鲜明对比。 此时的嘉庆皇帝对皇四子绵忻的喜爱已经超过了旻宁。绵忻出生于嘉庆十年,是嘉庆最宠爱的皇后钮枯禄氏所生,按照"子以母贵"的传统,他的继位机会本应大增。嘉庆二十四年,嘉庆竟然破例将年仅十四岁的绵忻封为瑞亲王,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要知道,亲王爵位在清朝是何等尊贵,连嘉庆自己都曾感叹,自己是到了多大年纪才被封为亲王。如此年轻就获此殊荣,绵忻背后必有深意。 然而历史往往充满戏剧性转折。就在嘉庆对绵忻大力栽培的第二年,嘉庆皇帝突然驾崩。面对"主少国疑"的风险,年轻的绵忻无法担此重任,皇位最终还是落到了已经成年且经验丰富的旻宁手中。 道光登基后,展现出与父祖迥异的治国风格。他极度节俭,将乾隆时期一年近百万两白银的开支,先减至四十万两,后又强行砍至二十万两。道光的节俭到了何种程度?据记载,这位九五之尊竟然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用着最普通的日常器具,每餐只吃三菜一汤。 起初,道光的节俭源于对民生的关怀。当他得知百姓平均只有两亩地时,内心深受触动,决心以身作则厉行节约。然而,过度的节俭最终演变成治国弊端。军费开支的削减严重影响了军队士气,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驶向中国海岸时,积贫积弱的清军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1840年,正值道光帝在位期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面对前所未有的西方挑战,这位生长于深宫、秉承传统的皇帝几乎束手无策。道光确实有能力处理白莲教这样的传统叛乱,但面对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冲击,任何一位封建皇帝可能都难以应对。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