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台北荣总的病房外挤满了媒体和记者,蒋孝勇躺在病床上,生命已所剩无几。

住顶楼小邹 2025-04-26 12:33:14

1996年,台北荣总的病房外挤满了媒体和记者,蒋孝勇躺在病床上,生命已所剩无几。他坚持要召开一场记者会,只为说一句话:“请允许把祖父与父亲的灵柩送回大陆。”然而没有人点头,他最终没有等到答复,就离世了。 蒋经国晚年说过一句“我的孩子,不适合搞政治。”这话当时听着觉得是句客气话,但往后看,倒真是点中了蒋家第三代的某种境况。 等这位强人一走,那个在台湾政坛分量极重的蒋家,它的政治光环也就一点点暗淡下去了。 蒋家这第三代,人生轨迹确实大相径庭,他们个个背负着家族的巨大投影,却又在各自的挣扎与抉择中,活出了不同的模样。 1996年的台北荣民总医院,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第三子蒋孝勇,正与晚期食道癌做最后搏斗。 弥留之际他召开了场记者会,声音虽然很弱,但说出来的话分量不轻:“希望把爷爷(蒋介石)、父亲(蒋经国)的灵柩迁回大陆安葬。” 这件事牵扯到两岸最敏感的话题,最终也没得到任何回应,没过多久,48岁的蒋孝勇就带着这个遗憾走了。这是他最后一次公开碰政治话题,也成了蒋家在台湾政坛影响力落幕的一个标志。 回看蒋孝勇一生,似乎总在偏离家族预设的轨道。家里本来希望他去从军,接续“枪杆子”的传统,结果一次军训摔伤了脚踝,军旅梦就断了。 后来也曾试水政坛,进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干了阵子却觉得“当官没意思”,索性远走加拿大,甚至改了国籍,一头扎进商海。 从开餐馆、搞地产到做证券,他在国外也闯出点名堂。直到1995年查出癌症,快到生命尽头了,才又重新提起了那个“回家”的念想。 就在蒋孝勇生命快要结束的同一年,蒋家第三代还有一个人也去世了,那就是蒋孝慈。他走得比堂哥蒋孝勇安静得多,但他的身世,也牵扯出一段藏了快半个世纪的家族往事。 这段往事的主角,是蒋孝慈和他的双胞胎哥哥蒋孝严。他们的出身要回到1945年的上海,那时候,蒋经国的秘书兼情人章亚若生下了这对双胞胎。 可孩子出生没多久,章亚若突然去世,这对还在襁褓里的兄弟被悄悄送给别人家养,跟着母亲姓章。他们的爸爸是谁,成了一个不能明说的事情。 章孝严、章孝慈自小只知母亲早逝,对父亲的身份一无所知。直到1988年蒋经国过世,这层窗户纸才被捅破,从此之后兄弟俩认祖归宗,改姓蒋,消息传出还轰动一时。 哥哥蒋孝严后来选择的道路,隐约可见其生父的影子。他凭个人奋斗,一步步在政坛攀爬,历任“新闻局长”、“交通部长”,官至国民党副主席。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要证明成功不单是靠那个“蒋”字。 弟弟蒋孝慈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他性情内敛,毕生沉潜于学问。台大求学时便以“书呆子”闻名,日后成为台湾知名的法学权威,还曾执掌东吴大学。 对于政治场的是非,他显然是有意保持距离。尽管也曾短暂进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但书斋里的清静,显然更合他心意。 可惜天不假年,1996年,这位学者型的蒋家后人因脑溢血骤逝,年仅51岁。 蒋家第三代里,还有更低调的存在吗?有,蒋孝刚。 他是蒋纬国的儿子,蒋介石的小孙子,1963年生于台湾。他同样学业出色,早年留学英国剑桥,后在美国取得律师执照,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律所。 与几位堂兄弟相比,他几乎从不打蒋家牌,甚至很少主动提及自己的姓氏,几乎绝迹于公众视野。 如此看来,蒋经国当年那句“我的孩子不适合搞政治”,的确有几分耐人寻味。 来源:蒋家四代在台湾:经国纬国路不同 孝文孝武是非多. 央视网. [2023-09-16].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住顶楼小邹

住顶楼小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