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0岁已有妻子的傅雷,与女学生的妹妹爱的死去活来;抱着妻子朱梅馥,他痛哭流涕的哀求:“ 没有她,我就要没了命。”朱梅馥什么都没说,转头就将女生请到家里,还安排她住了下来。 傅雷婚后第七年,情感防线彻底崩塌,那年,家里多了个常来常往的小姑娘——成家榴的妹妹。 热烈、张扬、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生命力,把傅雷七年来努力构筑的家庭堡垒,一把点着了 朱梅馥温柔如水,成家榴却像火,灼得人睁不开眼。 傅雷在信里写得赤裸:“没有她,就没有灵感,没有热情,没有命。”工作丢了,翻译撂下,满脑子是纸短情长。 情书一封封飞出去,翻译一本本堆起灰尘,屋子里多了陌生的香气,目光躲躲闪闪,心思全摆在脸上。 朱梅馥不是没觉出来,早早发现了傅雷的异样,动作慢了,说话飘了。 可家里一片太平,没有吵,没有闹,只有朱梅馥做家务时偶尔停下来的发呆。 儿子傅聪后来问起,母亲只是淡淡一句:“了解得太深了,疾恶如仇,是有原因的。” 傅雷越来越收不住,成家榴也似乎默许了,这段不该存在的炽热。 一个家,开始变得像炸药桶,动一动就要爆,可就在这时候,朱梅馥做了一个,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决定。 傅雷日日魂不守舍,饭菜入口像嚼蜡,夜里辗转反侧。 朱梅馥看着,心里绞着刀,然后,提起电话,亲自把成家榴请进了家门。 不是撵走,不是控诉,是请进家里住,热情接待,安排茶水点心,笑着让两人聊天,交换信札,每天见面,像家里办宴席那样隆重。 外人不知道,屋子里气氛比冰窖还冷,朱梅馥一面端茶倒水,一面心里翻江倒海。 保护这个家,是唯一念头。傅聪才五岁,傅敏才两岁,一旦家散了,孩子们怎么办?朱梅馥咬着牙,撑起主妇的体面。 这不是盲目的忍让,是带着算盘的牺牲,若傅雷铁了心要走,她早已打定主意,带着孩子悄悄离开,从此断干净。 可现在,还不能倒下,孩子们需要完整的家,傅雷也还在挣扎。 朱梅馥比任何人都清楚,傅雷是个伤痕累累的人。 母亲用蜡烛油烫肚皮,险些被溺死,童年像修道院里的苦刑,暴戾,偏执,敏感,多疑,全是童年的报应。 朱梅馥懂,憎恨归憎恨,恨里掺着一份心疼。 成家榴在傅家住下了,气氛一天紧似一天,朱梅馥笑着陪成家榴看信,布置两人约见,甚至亲手熨好了成家榴的衣服。 傅雷陷在情网里,心甘情愿地沉沦,所有人都以为,朱梅馥迟早要败,家要塌。 可世事难料,成家榴有个好友——张爱玲。 冷眼旁观,看透一切。张爱玲直截了当地劝成家榴:“傅雷有家,这样下去没好结果。”一句话像一盆冷水,把成家榴的热情泼得精光。 成家榴开始犹豫,开始后退,几天后,毅然离开了傅家,远赴云南,再也没回上海。 傅雷崩溃,痛苦得像失了魂,朱梅馥没吭声,屋里还是干净整洁,饭菜热气腾腾,孩子们照样每天听她讲故事。 成家榴走了,傅雷醒了,消沉很久,反复回想朱梅馥这一路的隐忍与周全,傅雷开始明白,错的不是朱梅馥的柔软,是自己一意孤行的执迷。 晚年的《傅雷家书》里,傅雷一笔一笔写着懊悔:“对朋友、对社会没做过对不起的事,家里,对你和你妈妈,作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 事情过去,夫妻俩的关系,不再是从前那样表面的和气,多了一种难言的默契。 朱梅馥继续当傅雷的秘书,主妇,甚至是精神上的医师。 翻译室的灯光下,朱梅馥的影子总是不动声色地陪着。 杨绛曾经评价:“没有朱梅馥,傅雷的成就至少打三成折扣。”这句话不是恭维,是血淋淋的事实。 风平浪静维持了二十多年,直到1966年风暴再起。 那年,夜里,朱梅馥写下最后一句:“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然后,收拾好傅雷的遗容,用白色被单,静静自缢。生同衾,死同穴,誓言落地有声。 这一生,忍到最后,赢了最后,也输得彻底。 参考资料: 傅敏.《傅雷家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38年,30岁已有妻子的傅雷,与女学生的妹妹爱的死去活来;抱着妻子朱梅馥,他
浅笑挽云烟
2025-04-26 18:41:10
0
阅读:80
天凉好个秋
什么玩意,无良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