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腹地,白雪覆盖的高原草甸下,冬虫夏草如黄金般隐秘生长。2024年,一则“男子非法收购5632根虫草获刑”的新闻,却撕开了这片净土背后的生态伤疤——18万余元的暴利交易,换来的是法律的严惩与自然的无声控诉。 冬虫夏草自2021年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后,其采挖、交易均需行政许可。本案中,马某某甲非法收购5632根野生虫草,直接触犯《刑法》第344条“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法院判决揭示:单根虫草约32元的市场价,叠加5632根的数量,不仅远超司法解释“情节严重”标准,更意味着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破坏。虫草菌丝与昆虫幼虫的共生关系一旦断裂,将引发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连锁反应,其生态损失远超18万元的经济估值。 此案并非孤例。近年来,祁连山区域已判决多起类似案件,司法实践中呈现“经济处罚+行为限制”的复合惩戒模式:缓刑期内禁止从业、没收违法所得等措施,既惩治犯罪,又阻断灰色产业链。然而,虫草经济仍是部分牧民的重要生计,许多人仍将“采挖传统”等同于“合法权利”。这种法律认知的错位,暴露出生态保护与地方生存逻辑的深层矛盾。一纸判决,既是生态红线的庄严宣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拷问。当“靠山吃山”的传统遭遇生态文明的法治约束,唯有通过动态普法、替代生计扶持和可持续采集制度,才能让祁连山的虫草不再沾染法律的锈迹。此案警示:每一根虫草的命运,都系着高原生态的未来。 该怎么判刑
祁连山腹地,白雪覆盖的高原草甸下,冬虫夏草如黄金般隐秘生长。2024年,一则“男
桥瑁说娱
2025-04-26 20:17:43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