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女上位强奸案”再引争议:性同意边界何在?2025年4月,2022年南昌某高

文翰说娱乐 2025-04-28 09:06:42

南昌“女上位强奸案”再引争议:性同意边界何在?

2025年4月,2022年南昌某高校学生锜某某“女上位强奸案”因多地性侵话题升温被重新热议。案件中,修手机相识的锜某某与女生小刘曾互称“宝”,女方主动发送私密照并频繁暧昧互动。2022年5月7日,小刘取手机时两人在宿舍发生关系,次日她因求爱被拒报警,称“被强奸”。

完整证据链击穿“事后反悔”

男方提供的21分钟录音显示,发生关系时小刘全程主动,甚至在男方称“太累想睡”后主动调整为女上位,并开玩笑“你要是累就打死你”;宿舍监控记录事后两人平和离开,女方靠在走廊等候;次日街道监控显示二人牵手散步、共饮啤酒,举止亲密。面对这些覆盖“事前暧昧-事中配合-事后亲密”的证据,小刘仅以“有抑郁症”为由主张非自愿,被指试图用“事后否认”推翻既定事实。

司法边界:保护“即时拒绝”而非“事后反悔”

法院明确回应,此案已于2023年结案,未收到新证据或诉求。案件核心争议在于“性同意”的法律认定——我国司法实践中,暧昧互动、事中配合及事后无异常行为,均构成“同意”的重要佐证。法律保护的是“当时说不”的拒绝权,而非仅凭单方事后反悔追溯“非自愿”。法院强调,抑郁症等个人状态若未在行为当时明确阻碍自主意志,不能作为倒推“非同意”的依据。

给公众的三重警示

案件刷屏折射出社会性教育的迫切性:对女性,“性同意”需即时明确,事中配合、事后正常互动难以支持“被迫”主张;对男性,尊重对方意愿是底线,关键节点留存证据(如聊天记录、场景记录)并非“算计”,而是保护自身的必要意识;对社会,司法判决依赖事实还原而非情绪判断,“性同意”的效力存在于行为发生时,而非事后主观回溯。

这起旧案的重审价值,在于厘清“同意”的即时性本质——亲密关系中,边界感需建立在“当时”的清晰沟通上,而非寄希望于法律为“事后反悔”兜底。当情感博弈遭遇司法裁判,唯有以事实为锚,才能避免“同意”认定陷入主观随意的泥沼。

0 阅读:61

猜你喜欢

文翰说娱乐

文翰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