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5年,刘伯温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嘱咐自己的儿子,给皇帝朱元璋送去两样东西,最起码能保刘家几代人的太平,这两样东西分别是:泛黄的书,还有一空新鲜的鱼。并且交代了自己的儿子刘琏说:这框鱼可保刘家后世几代的太平,但这本书上的内容万万不能学,必须全部交给皇上。 1375年,大明王朝那会儿正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朱元璋,这家伙从和尚一路窜到皇上宝座,那猜忌心重、心狠手辣的名声,在朝廷内外那可是响当当的。刘伯温呢,聪明得跟诸葛亮似的,虽说帮朱元璋打下了江山,但太能耐了也招人眼红,皇上老怀疑他想篡位。就像老百姓常说的:“跟着皇上混,小心脑袋搬家。”刘伯温心里跟明镜似的,早早找借口告老还乡了,可最后还是没能躲过胡怀庸那小子的毒手。 话说到这儿,刘伯温躺在嘎吱响的竹榻上,进气少出气多。外面北风那个吹啊,屋里头烛火一闪一闪的,他拉着儿子刘琏的手,力气不大但话说得结实:“儿啊,老爹我眼看要蹬腿儿了,有件大事得跟你说清楚。”刘琏“噗通”一声跪地上,眼泪跟开了闸似的往外冒,抽抽搭搭地说:“老爹,您说吧,儿子我一定好好记着。” 刘伯温慢悠悠地把眼睛一闭,再睁开时,那眼神深得跟黑洞似的,“等我哪天蹬腿儿了,你带上俩宝贝进京,亲手给皇上递上——一本旧得掉渣的书,外加一筐活蹦乱跳的鱼。” 刘琏挠头了,“这是唱的哪出啊,为啥要送这俩玩意儿?”刘伯温叹了口气,说:“这本书啊,可是我的知识大宝库,啥都有,国家大事、未来走向,啥啥不落。但它就像把双刃剑,锋利得很,要是落到外人手里,那可就乱套了。所以啊,千万别乱翻,更别学里面的内容,直接给皇上送去就对了。” 说到那筐鱼,刘伯温声音又低了几分:“这鱼啊,是给皇上提个醒,别忘了咱俩当年一起打拼的日子。那时候,他是个穷和尚,我是个倒霉书生,要不是互相信任,哪有大明这回事儿?这筐鱼,就是咱们的初心啊!” 喘了口气,刘伯温接着说:“胡怀庸那帮人,早就在皇上那儿说我坏话了,说我墓地选得跟皇帝似的,想篡位。这话虽然离谱,但皇上听了肯定犯嘀咕。我现在是没辙了,只能靠这两样东西,给刘家后代保个平安了。”刘琏一听完,心里那叫一个难过,跟捣蒜似的点头,“老爹的话,我一定铭记于心!” 过了几天,刘伯温就蹬腿儿走了。刘琏按照老爹的遗言,把书和鱼一股脑儿送到了京城。朱元璋接过来,先翻开书,里面不光有怎么治国安邦的高招,还神机妙算地预测了胡怀庸要造反。再瞅瞅那筐鱼,一下子就想起了当年那些苦哈哈的日子,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啊。最后,他一拍大腿,决定放过刘伯温一家,还把他们后代的名字写进了保护小本本里。历史这家伙,跟个不知疲倦的跑车似的,嗖嗖往前冲,但刘伯温的故事呢,就像车上的酷炫贴纸,牢牢贴在咱们心里头。你说那一本书、一筐鱼吧,简直就是聪明脑袋和忠心耿耿的代名词,还顺便把人心那点弯弯绕绕给扒了个底朝天。想想那会儿,权谋啊斗争啊满天飞,说不定啊,就那点子纯粹和相互信任,才能像沙漠里的甘泉,让人喘口气呢。
朱元璋给哪些人发了免死铁券?
【5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