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屋里。谁料,女兵的一个动作,让王学文震惊:“怎么会这样……” 1937年寒冬腊月,陕北高原的土窑洞外头飘着鹅毛大雪。王学文蹲在自家炕头边烤火,手里捏着个刚扒拉出来的热乎烤红薯。 外头北风刮得门板嘎吱响,媳妇缩在炕角搓手取暖。突然院门传来闷响,像有人摔在门槛上。王学文支棱着耳朵听了会儿,心里直打鼓,这冰天雪地的谁会来敲门? 披着羊皮袄子推开门,冷风裹着个冻僵的人影滚了进来。定睛一瞧是穿灰布军装的女兵,胳膊上还缠着渗血的绷带。 王学文后脖颈子直冒冷汗,这年头谁家收留红军被查出来可是要掉脑袋的。去年村东头老张家就因给游击队送过两袋小米,全家老小被绑在村口枣树上活活冻死。 可瞅着地上那姑娘嘴唇发紫,手指头冻得跟胡萝卜似的,王学文跺了跺脚,把人扛起来就往里屋送。媳妇吓得从炕上蹦起来,刚要张嘴嚷嚷,被他瞪着眼珠子噎了回去。 两口子手忙脚乱烧热水灌汤婆子,把家里压箱底的棉被全翻出来裹上。等女兵缓过口气,突然哆嗦着解开衣襟,里头竟贴着个襁褓婴儿——小脸憋得青紫,连哭的劲都没了。 原来这女兵是红四方面军卫生员,部队转移时跟大部队走散了。怀里孩子刚满月,丈夫三个月前牺牲在腊子口。 她揣着娃娃在雪地里爬了两天两夜,实在走不动才摸到有人烟的地方。按当时《陕甘宁边区战时人口管理办法》,部队转移时确实允许将幼童托付给当地百姓,可敢接这烫手山芋的实在没几家。 王学文蹲在炕沿吧嗒旱烟,火星子溅在手背上都没觉着疼。他祖上攒下二十亩旱田,虽说顶着地主名头,可年年青黄不接时没少给佃户减租。 去年县里闹饥荒,他还开仓放了三石陈谷子。媳妇扯他袖子提醒:"保长前天还来查过壮丁..."话没说完就被烟锅子敲炕桌的动静打断。 天擦黑时,女兵把最后半块窝头嚼碎了喂孩子。王学文摸黑去牲口棚抱来两捆干草铺在炕尾,扭头跟媳妇说:"西厢房那口棺材板拆了当柴烧。"那是他给老娘备了五年的柏木寿材。后半夜灶膛的火没熄过,熬米汤的陶罐在火上咕嘟了整宿。 开春时保长带人来查户口,王学文早把地契缝在孩子棉裤里。跟保长说是远房表侄逃难送来的娃,塞过去两块现大洋。 那孩子取名王继曾,取继承父志的意思。按1991年出版的《陕甘宁边区收养档案》记载,当年类似情况登记在册的有137例,王继曾的领养凭证现存于延安革命纪念馆第二展厅。 转眼到了1953年,王继曾亲娘带着西南军区的介绍信找来。十六岁的半大小子正在地里抡镢头,听说亲娘来认亲,闷头刨地不肯回家。 最后还是王学文抄起笤帚疙瘩把人撵回屋,后来王继曾在县农机站当会计,每月领了工资先往养父母家送白面。改革开放后他承包了乡里果园,头茬苹果永远先给两老送去。 这事儿在县志《人物志·义行篇》有记载,附录里还收录了女兵当年留下的字条,宣纸上的血指印至今清晰可辨。如今村口立着块功德碑,上头"义薄云天"四个描红大字,是王继曾八十岁那年请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题的。每到清明,总有戴红领巾的娃娃在碑前摆上野山花。 改写来源: 1.《陕甘宁边区战时人口管理办法》(1935年颁布) 2.《中国收养制度百年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3.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藏档案编号YZ-00472 4.《陇东县志·人物志》(2002年修订版) 5. 中央档案馆《红军长征时期军民关系史料汇编》(1986年)
1943年,八路军营长受了重伤,治了1年,动了7次手术都没好,上级决定送他去延安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