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美国家不吃馒头,只有中国人爱吃馒头?一位留学生朋友告诉我:外国人认为馒头远没有面包好吃。 咱们中国人早上掰开热气腾腾的馒头,欧洲人从烤箱里掏出香喷喷的面包,这事儿说奇怪也不奇怪。 要搞明白为啥东西方主食各走各的路,还得从老祖宗留下的锅碗瓢盆里找门道。 先说面包这玩意儿,最早在古埃及那会儿就是稀罕物。那时候尼罗河边上长麦子,可做面包的精细手艺全攥在神庙祭司手里。 考古队去年在卢克索挖出来的壁画上看得真真儿的,奴隶们拿石磨磨麦子,烤出来的面包像金砖似的摆在法老供桌上。那时候普通老百姓啃的都是硬得能砸核桃的黑麦饼,能吃上白面包的除了法老就是大官。 等到罗马帝国那会儿,当兵的把面包带上了战场。地中海边上的军营里,随军伙夫用石头垒的烤炉,一烤就是几百个面包。 您别看现在超市里法棍硬邦邦的,搁古代可是行军打仗的好东西——扛饿、不占地方,往行囊里一塞能顶半个月。中世纪欧洲三天两头打仗,老百姓逃难时候怀里揣着面包,就跟咱们逃荒揣着干粮一个理儿。 要说面包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还得感谢工业革命。1826年德国人捣鼓出蒸汽动力的揉面机,伦敦街头开始飘起面包房的香味。 到了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把流水线搬到面包厂,这才有了现在超市里五花八门的切片面包、牛角包、甜甜圈。就跟手机更新换代似的,面包也玩出各种花样。 回头说说咱们的馒头,那可是打战国时期就有记载。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上写着"蒸饼"俩字,说的就是最早的馒头。 到了三国时候,诸葛亮南征孟获,拿面团子代替人头祭泸水,这才有了"馒头"这个叫法。老话讲"南人饭米,北人食面",可不管南方北方,蒸笼一掀白气腾腾的馒头总是饭桌上的常客。 要说馒头能在咱这儿扎根,还得说老祖宗会过日子。蒸馒头省柴火,一锅水能蒸好几层笼屉。 农村灶台上,主妇们把发好的面团往笼屉里一码,底下煮着稀饭,上头蒸着馒头,一顿饭的功夫全齐活。这可比烤面包省事多了,不用专门砌烤炉,也不用盯着火候,最适合咱老百姓过日子。 打仗那会儿,馒头更是立过大功。明朝戚继光打倭寇,让伙头军蒸好几十笼馒头晾干了当军粮。这干馒头揣怀里走半个月不坏,啃不动了拿水泡泡照样管饱。 红军长征过草地,老乡们把最后一把面蒸成馒头塞给战士,这才有了"半条棉被"之外的"半个馒头"的故事。 营养方面,蒸煮的法子确实占便宜。北京协和医院的营养科大夫说过,馒头里的蛋白质比烤面包更容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小孩。您看现在讲究养生的,都爱拿杂粮馒头当主食。 不过要说面包也不是没长处,德国人研究说全麦面包里的膳食纤维能顶小半天饿劲。 现在超市里洋面包卖得火,可胡同口的老面馒头铺子照样排长队。年轻人图新鲜买个牛角包当早点,可到了正经吃饭时候,还是得就着馒头啃大肘子。 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刚开始觉得馒头没味儿,等学会了蘸腐乳夹酱肉,一个个吃得比谁都香。 说到底,吃啥主食就跟穿衣服似的,暖和合身最要紧。欧洲人祖祖辈辈围着烤炉转,咱们世世代代守着蒸笼忙,都是过日子磨出来的智慧。现在地球村时代,面包房里卖馒头,火锅店上面包片,倒是应了那句老话——好吃不如爱吃,爱吃不如吃惯。 信息来源: 1.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谷物加工史》 2. 大英博物馆古埃及文物说明 3. 湖北省博物馆云梦秦简考释 4. 《齐民要术》面食制作记载 5. 德国柏林工业博物馆烘焙设备档案 6. 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传统主食营养分析报告》 7. 中国粮油学会《传统面食工艺传承研究》 8. 法国烘焙协会《欧洲面包发展简史》 9. 明代《农政全书》军粮制备章节 10. 国家文物局《睡虎地秦简饮食文化考证》
隔夜能吃和不能吃的食物1.第一个:隔夜的米饭可以吃2.第二个:隔夜的馒头可以
【1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