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贵州道真县大磏镇一处形成于4.8亿年前奥陶纪的“地下水晶宫晶花池

君旭和趣事 2025-04-28 16:19:42

2025年4月,贵州道真县大磏镇一处形成于4.8亿年前奥陶纪的“地下水晶宫晶花池”因游客赤脚踩踏事件引发广泛争议。该晶花池由方解石晶簇构成,是地质演化的重要遗迹,其水质纯净且含有独特的微生物群落,被称为“洞穴沉积物基因库”。 当事人陈女士作为道真县招商考察团队成员,于4月7日进入晶花池区域,赤脚踏入池中拍照。现场视频显示,其鞋底直接接触晶簇表面,导致泥沙泛起,晶簇表面出现锈斑,池水总溶解固体值(TDS)在72小时内激增7倍。 陈女士辩称,此前三次考察均穿戴鞋套,此次因拍摄需求临时脱鞋并获管理人员口头同意,强调团队为“政府招商对象”,此行系开发前采。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委会秘书长张远海指出,人体油脂、化妆品残留及指甲油会破坏晶簇的化学平衡,导致晶簇风化、褪色甚至崩解。晶簇生长速度仅为每百年0.1毫米,污染不可逆,修复几乎不可能。 道真县文旅局证实陈女士确为招商对象,但强调任何人员进入洞穴需报批,且严禁直接接触地质遗迹。此次事件暴露管理疏漏,部分招商团队以考察为名进入核心区,当地因“重大项目”压力未严格坚持保护原则。目前该洞穴已彻底封闭保护,公安与自然资源部门正联合调查团队是否违规操作。部分地质公园尝试通过3D建模、激光扫描和VR技术实现“云考察”,以减少人为干扰。 该洞穴尚未列入省级地质公园名录,但因文旅开发价值高,2024年起已接待十余批招商团队。事件凸显地方政府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间的权衡困境。根据《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未经批准破坏地质遗迹可追责。法律界人士指出,若招商团队未履行保护承诺或未获批准进入,可能面临罚款或刑事责任。网友批评“打卡文化”对自然遗产的侵蚀,并翻出“七彩丹霞踩踏”等旧案,呼吁加强公众教育。同时质疑招商考察是否必须实地进入核心区,而非采用技术替代方案。 此次事件不仅是生态保护的警示,更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质遗产的深层威胁。专家呼吁以“敬畏之心”对待自然遗产,通过科技手段平衡开发与保护需求,避免让地质演化的“活化石”成为“打卡经济”的牺牲品。

0 阅读:24
君旭和趣事

君旭和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