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郭沫若洞房之夜见新娘太丑,拒绝同房。就在他转身要走时,新娘拉着他苦苦哀求:求你跟我圆房吧!郭沫若瞟了新娘一眼,依然转身离开。 郭沫若受过新式教育,却还是同意包办婚姻,只因母亲跟他说:对方长得很漂亮。 满怀期待的郭沫若,揭开盖头时却大失所望。他曾在文章中形容对方“长着一对露天的猩猩鼻孔”。低头一看,还是三寸金莲,郭沫若更不能忍,气得大踏步离开新房。 新娘叫张琼华,只是鼻尖稍翘,并没有郭沫若形容的那么不堪。丈夫的嫌弃让她慌了神,仿佛这是她的错。 接下来几天,她小心翼翼试图靠近,却都被郭沫若无视。有一次递茶时无意中碰到他的手,郭沫若嫌弃得立马用力甩手。 郭沫若睡了5天硬板凳,终于忍无可忍,以读书为由离家,不久逃到日本留学。 离别的码头上,张琼华表情木然,没有流露出悲伤。郭母则泪流满面:儿啊,留在家中行不行? 郭沫若不为所动,一走就是近30年。 一段不满的婚姻,对郭沫若的情感生活丝毫不起影响。他到日本不久,便和一个漂亮的22岁日本女护士结婚,生下4子1女。 在郭沫若娶妻生子过着滋润生活的同时,原配妻子张琼华在做什么呢? 张琼华一直守在郭家,白天伺候公婆料理家务,晚上独守空房。她是遵循“夫为妻纲”的旧式女子,认为这一切都是她这个“郭家儿媳”应该做的。 只是夜深人静时,寂寞的心还是会被窗前的月光撩动。张琼华无比思念远方的丈夫。 期间,郭沫若写了无数封家书回家,却没有一封是给张琼华的。反倒是张琼华,用她为数不多的笔墨,曾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对他的称呼是“我夫”。 只不过,郭沫若连回信都不肯,只是在写给弟弟的信中提了句:“八嫂来函也读悉,愿弟为我传语,道我无暇,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为我侍奉父母也”。 信中的“八嫂”就是张琼华。是的,郭沫若不愿承认张琼华是自己的“妻子”,而是一个帮他伺奉父母的免费“八嫂”。 到了1937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郭沫若毅然抛弃日本妻子和5个孩子,只身回国。 丈夫要回家了!张琼华眼里突然有了光,每天更加卖力地干活,把郭沫若的书房打扫得一尘不染,随时准备好迎接丈夫的到来。 然而,郭沫若回国后,2年都没有回老家。不仅如此,他还和另一位24岁的漂亮女演员于立群结了婚,相继生下4子2女。 张琼华听到消息时,内心有些恍惚。从22岁嫁人,熬到如今成为一个50多岁的老妇人,她见过丈夫的次数屈指可数,却听到他在外面娶妻、生子、再娶妻、再生子…… 1939年,郭沫若带着娇妻于立群衣锦还乡。他西装革履,于立群旗袍及踝,两人被乡民们簇拥着进入郭家宅院。人群最后面,是旧衫布鞋的张琼华。 当时郭的老父亲已经86岁高龄,卧病在床全靠张琼华照料。他对郭沫若说:我这把老骨头能活到现在,全靠琼华了,她对郭家付出太多…… 此时郭沫若才想起家中还有张琼华这个人,于是站在她面前,恭恭敬敬鞠了一躬,感谢她这么多年为郭家的付出。 张琼华局促不安,低着头双手紧紧拽着衣角,不如如何是好。好在郭沫若并没有在她身上多做停留,几句话说完便转向别人了。 可这几句话,却让张琼华内心乐开了花,仿佛受了多大的恩赐。她退出人群,跑回去把自己住了27年的“新房”打扫干净,让给郭沫若和于立群住。 郭沫若把张琼华当佣人看,时间一长,她似乎也把自己当成了佣人,任劳任怨。 郭沫若只在家中住了几天,便带着于立群离去,从此再没回过老家。 此后,张琼华继续过着农妇的生活,粗茶淡饭,动荡日子里也曾吃不上饭。而郭沫若早已成为名人,携带于立群出入各种高档场所。 村口的喇叭偶尔会播郭沫若的情况。张琼华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村口的大树下,一边嘬水烟一边听广播。 1978年,郭沫若在北京病逝,没有人通知张琼华。直到3个月后,张琼华四处打听,才证实了丈夫的死讯。 那一刻,张琼华悲哀地意识到,原来她一直守着的“郭太太”头衔,在外人眼中根本不值一提。 甚至,郭沫若的离世对她的生活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影响。她仍然每天守在郭家,做家务,伺候人,嘬水烟,听广播…… 唯一的变化是,她再也没能从广播中听到丈夫的消息。 郭沫若曾说:“我的一生如果有应该要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大的一件。”指的是和张琼华的关系。 他的本意大概是,当初不该迎娶张琼华。然而,他真正应该忏悔的,是对张琼华的残忍和剥夺。 在婚姻中,他可以不爱张琼华,却不能不尽一个丈夫的责任。 一方面,他让张琼华独守空房几十年,没有给过半点关心和温暖;另一方面,他让张琼华为他操持家务伺奉父母,还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说到底,郭沫若就是自私,利用了一个善良女人一辈子,自己却过着美人入怀的潇洒日子。 可怜张琼华一生孤寂,无儿无女,在郭家做了一世客。
1956年,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突然停下来问周恩来一句:“恩来,刘嫂子在哪?”在
【8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