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央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数十万工程兵战士要集体转业,此时正值改革开放之际,广东改革开放建设特区需要人力,其中两个师的官兵调入深圳,集体转业成为深圳市的建设施工队伍。 基建工程兵不是普通的部队。1966年成立时,他们从冶金、煤炭、水电等部门抽调精英,肩负国家基建重任。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经济独立核算,既能打仗也能干活,堪称“劳武结合”的典范。过去十几年,他们修铁路、建桥梁、造水电站,为国家工业化立下大功。可到了1982年,改革开放要加速,国家战略变了,这支部队的使命也到头了。撤销决定一下,几十万官兵得重新找饭碗。这不是简单的裁军,而是时代大潮下的命运转折。 同一时间,深圳的机会来了。1980年,深圳被定为经济特区,但那会儿它就是个落后的小渔村,路不通、电不通,连像样的房子都少。特区要发展,基建得跟上,可缺人缺技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中央一看,基建工程兵转业正好能解燃眉之急。于是,两个师约2万名官兵被调往深圳,带着6053万的固定资产和5161万的设备,还有1088名技术骨干。这帮人可不是新手,个个有实战经验,纪律还严得像部队,简直是天降神兵。 1982年秋,100多列军车载着官兵和装备,从天津、上海、西安、郑州等地开往深圳。到了一看,条件苦得让人咋舌。没宿舍,住竹棚;没设备,全靠手干。他们管那叫“竹叶宾馆”,听着挺幽默,其实苦不堪言。但这帮人没抱怨,军人作风硬是扛下来了。第一个大活儿是深圳电子大厦,20层楼,1981年开工,1982年8月完工。没吊车,就肩扛手抬,硬是干成了深圳第一座高层建筑,成了现代化的标志。 接下来,他们还接手了深圳市委办公大楼。深南大道上有座石头山挡路,官兵们拿铁锹、镐头、独轮车一点点搬平,硬生生铺出一条大路。还有深圳国贸大厦,虽然中建三局是主力,但基建工程兵挖基础坑、打地基,功劳跑不了。他们的效率惊人,三天盖一层楼,创造了“深圳速度”的神话。这不是吹牛,是实打实的汗水堆出来的。像业务骨干李凤歧,儿子1983年溺亡,他回家三天就回工地,硬撑着把教育学院大楼干完。这种拼劲儿,真没几个人比得上。 1983年9月15日,国家定了调,这2万官兵正式落户深圳。他们有的进国企,有的干别的行当,成了城市的中坚力量。8000多人融入各行业,100多人当了市、区领导,1000多人进了警队。转业后,他们还得适应市场经济,有人做生意发了财,有人退休后搞社区服务,修棚、粉刷、调解纠纷,啥都干。他们的故事刻在深圳的历史里,书、纪录片、博物馆都有他们的影子,成了“深圳精神”的活教材。 基建工程兵转业深圳,不是简单的换工作,而是改革开放的缩影。他们从军人变建设者,把纪律和经验带到特区,帮深圳从渔村变大都市。他们的付出不只是盖了几栋楼,而是给中国现代化趟出了一条路。数据显示,他们建了电子大厦、国贸大厦、友谊商场等一堆地标,硬是把深圳的基建水平拉上新高度。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个人的奋斗和国家的发展,永远是绑在一起的。
“首长,据我了解,上甘岭战役中的事迹都是假的!”我军任大校军衔的戴旭,一直是鹰派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