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工兵营营长逃到永清寺当了和尚,没想到却引起了日军的怀疑。经检查他的头部并没有戴钢盔留下的印记,可日军仍不放心,竟然要他念经。营长惊恐不已,结结巴巴地背起了《心经》……
在1937年的寒冷冬日里,钮先铭踏上了一段艰难的旅程,身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工兵营的营长,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南京城,这座他誓言守护的城市,正在遭受着残酷的侵袭。日军的围攻如暴风雨般猛烈,城墙外的战火与哀嚎映照着钮先铭坚定而又忧郁的眼神。
那个傍晚,当日军攻陷了南京的外围阵地,钮先铭率领的两个连的士兵们,决心突围。他们浴血奋战,但终究力不能敌众。最终,只剩下三四十人,他们肩负着最后的希望,向下关挺进。
江面上,漂浮着门板和树木,成了士兵们唯一的希望。钮先铭作为先锋,跳上了一条小船,但命运似乎并不站在他这边。船在江水中颠簸不安,最终被巨浪打翻。幸得钮先铭擅长游泳,他拼尽全力,终于游上了岸。
逃离南京后,钮先铭意识到,他作为一个显眼的军人,很容易被敌人识破。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藏身于永清寺,化身为一名和尚。他剃去了军人的标志性短发,穿上了僧袍,希望在这个僻静的地方避过战乱。
然而,命运似乎并未放过他。一天,日军的巡逻队进入了永清寺。他们对每一个和尚都进行仔细的检查,试图找出潜藏的中国士兵。轮到钮先铭时,日军发现他的头部并没有长期戴钢盔留下的印记,这引起了他们的怀疑。
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钮先铭被迫背诵经文。他的心跳加速,面对这生死关头的考验,他竭力回忆起年少时在家乡寺庙听到的《心经》。他的声音起初颤抖不定,但随着经文的进行,他渐渐平静下来。尽管结结巴巴,他还是完成了整段经文的背诵。
日军显得很不耐烦,他们并没有完全相信钮先铭的身份,但也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证实他就是军人。最终,他们放弃了对钮先铭的盘问,转而去盘问其他和尚。
在永清寺的静谧岁月里,钮先铭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曾是掌控千军万马的营长,如今却成了念经打坐的和尚。寺庙的生活简朴而平和,与他以往的军旅生涯形成了鲜明对比。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古老的木窗洒在青石板上,钮先铭就会和其他和尚一起起床,开始他们的日常修行。
钮先铭逐渐习惯了寺庙的规律生活。他学会了如何正确地念诵经文,如何在静坐中找到内心的平静。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净化。战场上的紧张和恐惧渐渐被寺庙中的宁静和祥和所取代。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思考战争与和平的真正意义。
有一天清晨,钮先铭在寺院的后花园里打坐。花园中的花朵在晨光中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就在这时,一个小和尚跑来找他,说寺里来了一位老乡。钮先铭心中一惊,生怕是军事上的紧急消息。他匆匆地跟随小和尚来到寺庙的前院。
来人是一位老渔民,他们曾在江边不期而遇。老渔民拿出一些自己捕捞的鱼,想要送给寺庙。看着这位老渔民憨厚的笑容,钮先铭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意识到,即便在战争的阴影下,人间依然有温暖和善良的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钮先铭在永清寺的生活逐渐平静而充实。每天,他都会参与到寺庙的日常活动中,帮助做饭、打扫庭院。这些简单而朴素的活动让他感受到了不同于军旅生涯的宁静和满足。与其他和尚的关系也日益亲密,他们经常一起讨论佛教经文,探讨人生的意义。在这些深入的交流中,钮先铭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和。
就在这时,日军为了增开税源,开始对地契等进行增税。钮先铭看到了这个消息的时候,他灵机一动,决定利用这个机会逃离日军控制的南京。他巧妙地制定了一个计划,假装自己是永清寺的代表,需要去上海处理地契交接的事宜。日军上当,给了他两张通行证。
到了上海后,钮先铭并没有停留。他立刻雇人将通行证带回寺庙,交给另外两位师兄,并告诉他们上海方面不肯交接地契,需要其他两位师兄来处理。这样一来,他们三人都有了逃离南京的机会。
利用这两张通行证,钮先铭和他的两位师兄成功逃离了南京。这次行动不仅救出了他的师兄,还为钮先铭赚到了8000块钱,这笔钱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经过一番曲折,钮先铭最终到达了武汉。在那里,他重新投入到了抗日的征程中,继续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战斗。
1945年,随着抗战的胜利,钮先铭随同何应钦飞回南京,参与接受日军投降的仪式。在这个重要的时刻,他再次重游了他曾经避难的鸡鸣寺。站在寺庙的殿堂里,回忆起那些战火与和平交织的日子,钮先铭感慨万千。他深刻地意识到,抗战胜利的果实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钮先铭的传奇经历激发了作家张恨水的创作灵感,他将这段历史写成了《大江东去》一书,让钮先铭的故事流传后世。1976年,钮先铭自己也出版了《佛门避难记》,记录了他的经历和那段历史的真相。
1996年,钮先铭去世,享年84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勇敢的军人到寻求内心平和的和尚,再到重返战场的抗战英雄,钮先铭的故事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