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港英当局要花1270亿元建一个新机场,中方问:到1997年,你们打算留给特区政府多少财政储备?答曰:50亿,港币。开玩笑,这怎么过日子?中方自有办法治它。 这个新机场计划有个挺好听的名字,叫“玫瑰园计划”。说白了,就是要把老旧的启德机场替换掉。启德那地方,跑道短,飞机起降挤得跟赶集似的,早就不够用了。港英政府看准了赤鱲角,这块靠填海造出来的地儿,位置好,空间大,建成后能让香港在国际航空圈里更硬气。1270亿港元的预算,在当时绝对是天价,港英政府摆明了要干一票大的。 但这计划听着风光,背后却不简单。1997年香港回归在即,港英政府这时候搞这么大工程,谁来买单?答案很明显,特区政府得接盘。中方一看,这不就是在回归前把香港的钱花光,留个烂摊子吗?更别提1270亿里有多少是贷款,多少是财政支出,英方压根没跟中方商量过。 到了谈判桌前,中方直接抛出问题:“回归时你们留多少财政储备给特区政府?”英方回答:“50亿港元。”这话一出,中方差点没笑出声。50亿港元,在90年代的香港,连政府一年的日常开支都不够,更别提还要还债、搞建设、应对经济风险了。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财政需求大得吓人,50亿连塞牙缝都不够。 中方心里清楚,英方这算盘打得精,想在回归前把钱花光,留个空壳子给特区政府,让新政府一上来就捉襟见肘。可中方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早就盯着这事儿,准备出手了。 港英政府要建机场,钱从哪来?1270亿不可能全靠财政拨款,大头得靠贷款。于是,他们找上香港的银行,想借钱把工程推下去。可银行也不是傻子,知道1997年政权交接在即,怕特区政府还不起债,就跑来问中方:“你们回归后能不能担保这笔贷款?”中方想都没想,直接回:“没门儿!英方自己搞的贷款,没跟我们商量,跟我们没关系,特区政府不背这锅。” 这一招够狠。银行一听中方不担保,风险太大,立马缩手,贷款批不下来。港英政府的资金链一下子卡住了,机场工程没钱动不了,计划眼看着要泡汤。英方急了,这时候才发现,离开中方的配合,他们啥也干不成。 没办法,英方只得低头,派外交大臣赫德和政治顾问柯利达跑到北京找中方谈。中方代表鲁平坐镇,态度很明确:50亿港元不够,必须加钱,机场预算也得压缩,不能让特区政府背债。英方一开始还想蒙混过关,说可以通过增加贷款解决问题,但中方不吃这套,坚持要实打实的财政储备。 这场谈判打了几天,双方你来我往,英方终于扛不住了。1991年9月,英国首相梅杰亲自访华,跟中国政府签了《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及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协议里,英方同意把财政储备从50亿港元加到250亿港元,机场预算也得控制住。这一下,中方总算松了口气,特区政府起码有点家底了。 签了协议,英方还不老实。建机场的过程中,他们老想偷偷加预算,变着法儿多花钱,挤占特区政府的储备。中方盯着呢,每次一发现不对劲就抗议,逼着英方按原计划走。 中方还不止守着协议,他们还推了一招妙棋——机场“上盖开发”。简单说,就是把机场附近的土地和项目收益合理分配,赚来的钱直接进特区政府的口袋。到回归时,这招帮特区政府攒下了775亿港元的储备,比英方原先的50亿高了十多倍! 1998年,赤鱲角新机场正式启用,名字叫香港国际机场。这地方后来成了亚洲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货运量、客运量都排得上号。它的建成,不仅让香港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分量,也为回归后的经济发展打了强心针。事实证明,中方的坚持和智慧,硬是把英方的“小算盘”变成了香港的大机遇。
为什么很多美国人到了中国后不笑?他们都看到了什么?浦东机场,一个纽约来的外国
【56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