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中企倒戈美国?!万万没想到,就在27日下午,香港媒体曝光,原来已经有部分中企开始把生产线往美国搬了,而且看样子想去的还不止一百家! 据香港媒体报道,短短四个月内,至少 100 家中企咨询赴美建厂,数量直逼去年全年总和。这事儿乍一看像是美国关税大棒奏效了,但仔细琢磨,背后的门道可不止表面那么简单。 先看这些企业的 "搬家" 姿势。从电子元器件组装厂到石化炼制厂,甚至连杯子印刷这类低技术含量的企业都在名单上。这画风像极了中国向东南亚转移落后产能,只不过这次目的地换成了美国。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企业大多选择 "轻资产试水"—— 要么只转移组装环节,要么把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序迁过去,核心技术和研发依然留在国内。 这种 "留根式搬迁",与其说是 "倒戈",不如说是企业在贸易战夹缝中求生的无奈之举。 再看美国的 "接盘" 能力。台积电投资 400 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建厂,结果三年亏损 30 多亿,连 2nm 制程都被迫推迟。 福耀玻璃在俄亥俄州的工厂,因为劳资纠纷和文化冲突被拍成纪录片,甚至卷入联邦调查。美国的基建老化、劳动力短缺和产业链断层,早已不是秘密。 就算企业真把生产线搬过去,能不能活下去还得打个问号。 就像天源服装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每天生产 80 万件 T 恤,看似风光,实则是被逼无奈 —— 毕竟美国工人时薪 22 美元,是中国的近两倍。 但最值得玩味的,是这场搬迁背后的 "政治秀" 成分。特朗普一边加征关税,一边给企业发补贴,活脱脱一个 "又当又立" 的典型。 美国政府公布的半导体补贴规则,要求企业十年内不得对华投资,结果台积电为了拿补贴,只能硬着头皮往美国砸钱。这种 "强买强卖" 的戏码,连台积电前高管都直言 "技术转移昂贵又白忙"。 更绝的是,美国商务部前脚把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后脚又偷偷给手机、电子产品开绿灯,玩的就是 "极限施压" 的套路。 不过,中国企业也不是吃素的。比亚迪在美国生产电动巴士,巧妙利用 "Buy American" 政策,把 60% 的零部件采购留在本土,成功拿下洛杉矶地铁订单。 这种 "借船出海" 的策略,既规避了关税,又打开了市场。还有企业选择 "曲线救国"—— 先把生产线迁到墨西哥,再通过北美自贸协定进入美国,既降低成本,又避免政治风险。 说到底,这场搬迁潮不过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从来不是靠低价劳动力,而是完整的产业链、高素质的工人和庞大的内需市场。 美国能给的补贴,中国也能给;美国能开的市场,中国也能开。与其担心企业 "倒戈",不如多关注咱们自己的经济韧性和市场潜力。 毕竟,真正的较量从来不是靠几家企业的搬迁决定的,而是看谁能笑到最后。
又有中企倒戈美国?!万万没想到,就在27日下午,香港媒体曝光,原来已经有部分中企
奥斯卡永夜
2025-04-29 09:53:15
0
阅读:148
胎不梭舅子爷
100家?这点定力都没有,估计去了也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