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

时说历史 2025-04-29 11:18:42

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偶遇一赶车老丈,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时,老丈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哭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在1953年的一个春日,志愿军师长王扶之,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决定回国探亲。他怀揣着对家乡的思念,踏上了回乡的路。王扶之自幼便投身于军旅生涯,因战乱与家人失散,快二十年未曾回家,对家乡的记忆已然模糊。

那天,他穿越了连绵的山丘和田野,来到了距离家乡还有十几里的小镇。他的腿伤时而作痛,步行变得艰难。正在他彷徨无助时,一位老丈人赶着牛车路过,慈祥地问:“小伙子,你这是要去哪啊?”王扶之回答:“大爷,我去前面的傅家新庄。”老人笑着说:“我也正好去那里,快上来捎你一程。”

王扶之感激地上了车,牛车缓缓前行。老人操着家乡的口音问:“你去傅家新庄是去办事还是走亲戚啊,看你穿着和口音都不像本地人啊?”王扶之微笑着,开始和老人闲聊。他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只是随和地回答老人的问题。两人谈天说地,谈及家乡的变迁,谈及战争的苦难。

随着谈话的深入,王扶之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老人谈到了自己的家庭,提及多年前参军的儿子王硕,言语间透露着对儿子的思念和担忧。听到这里,王扶之心中一阵激动,他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位和蔼的老人,竟是他多年未见的父亲。

牛车最终到达傅家新庄,王扶之和老人准备告别。此时,老人突然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无法抑制心中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他哭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在傅家新庄的那条泥泞小路上,王扶之的父亲,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牛车旁,惊愕地盯着眼前的年轻军官。他的双手颤抖着,仿佛在努力辨认眼前这位自称是王硕的年轻人。他环视周围,似乎在寻找答案。

王扶之站在那里,衣服上还沾着旅途的尘土。他的眼睛湿润了,泪水沿着脸颊缓缓滑落,但他的表情坚定,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情感。

老人缓缓地走近,他的目光在王扶之的脸上徘徊,试图从这张经历了战争沧桑的脸庞中,找回那个离家出征的小男孩的影子。他伸出颤抖的手,轻轻地触碰着王扶之的面颊,仿佛是在确认这一切不是一场梦。

王扶之静静地站着,任由父亲的手在他脸上游走。老人的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感,他的嘴唇微微颤动,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没有发出声音。

突然,老人的表情缓和了,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认识和喜悦。他似乎在王扶之的脸上,找到了那个熟悉的影子,那个他心中永远的小男孩。

接着,父子二人毫不犹豫地拥抱在了一起。王扶之紧紧地抱着父亲,他们的拥抱坚定而深情。周围的世界仿佛静止了,只有他们紧密相依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

夕阳的余晖洒在父子二人的身上,营造出一幅温馨而动人的画面。王扶之的军装上,那些代表着荣誉的勋章在光芒中闪耀,仿佛在诉说着他不平凡的经历。老汉,即王扶之的父亲,听到他儿子的自我介绍后,情绪变得无比激动。

王扶之看着老人的背影,心中涌现出无数情感。他清晰地记得自己12岁那年,怀揣着青涩的英雄梦想,离家投身军旅,自称17岁以融入部队。那时,他并未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八年。

他急切地下车,走到父亲面前,单膝跪地,恭敬地磕下三个响头,声音哽咽:“爹,是儿子不孝啊,这十八年没能在您身边尽孝,我愧对你啊。”王扶之的父亲紧紧地抱住儿子,泪水潸然而下:“硕儿,我的硕回来了。你是我们老百姓的英雄,爹怎么会怪你呢,平安回来就好啊。”

在此后的岁月里,王扶之把父亲带到北京,与他共同生活,尽力弥补失去的时光,给予他安稳的晚年。同时,王扶之在军旅生涯中继续取得辉煌成就。他先后参加了多场战役,取得了显著的胜利。他从师长逐渐升至参谋长、军长,最后成为部长。1980年,王扶之调任新疆,担任乌鲁木齐的副司令员,成为那里的重要领导者。

截至目前,中国的开国将帅中,仅剩三位健在,其中99岁的王扶之是最年轻的。他的一生,就像许多英雄一样,全心全意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们不仅在青春年华时期勇往直前,战场上杀敌防卫国家,而且在晚年仍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这些英雄的精神永远闪耀,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

0 阅读:1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