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一位名媛,过3岁生日收到的礼物是一颗80克拉的钻石,吃饭时有一个管家和6名仆

小博大史 2025-04-29 13:54:21

民国一位名媛,过3岁生日收到的礼物是一颗80克拉的钻石,吃饭时有一个管家和6名仆人伺候,每天有十几个女仆伺候她穿衣梳妆。

这样锦衣玉食的她,却嫁给了一位衣着老土,有2个孩子的离异男子,最后还被男子劈腿。   她叫黄蕙兰,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是福建移民的第三代,家中富贵,可以说她是真正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公主。   黄蕙兰天性聪颖,青少年时代即生活在伦敦、巴黎、华盛顿或纽约之间,熟悉西方生活方式,能说法、英、荷等六种语言,富有天生的交际才能。   她也学过音乐、书法和舞蹈。她接受的教育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国的贵族。举凡骑马、跳舞、开车,没有她不会的,追求她的人数不胜数。   她的美丽优雅和时髦阔气,引得无数人羡慕嫉妒恨。英国女皇跟她站在一起,都觉得自己是土土的。一位外国友人写诗,称她是“远东最美丽的珍珠”。   黄蕙兰的姐姐黄琮兰邀请中国代表团到巴黎家中做客,顾维钧见到主人家钢琴上陈着一帧黄蕙兰的玉照,十分欣赏,直露了愿意结交的想法。   琮兰赶忙给母亲写信,从中搭桥牵线。   初见时她觉得这个男人衣着老土,留着平头,结过婚,还有2个孩子,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他们都不般配。   可顾维钧是搞外交的专业人士,最善于打破藩篱,让人对他产生好感。宴会才进行一半,黄蕙兰便被这个男人吸引了。   他带着黄蕙兰溜到一条有情调的马路上散步,还定下了次日到枫丹白露去郊游,顾维钧用流利的法语对黄蕙兰说:“明天我来接你,坐我的车去。”   顾维钧乘坐的汽车并没有多气派,但它是法国政府配给的,挂着享受外交特权的特殊牌照,有专职司机。听歌剧,他们坐的也是国事包厢。   这种荣耀与特权是父亲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这让黄蕙兰的心里泛起一种微妙的虚荣心和满足感,这正是顾维钧想收到的效果。   顾维钧加大追求力度,希望和黄蕙兰立即结婚,与他同回华盛顿。而且他表示到布鲁塞尔中国使馆举行一个正大光明的婚礼。   1920年10月2日,19岁的黄蕙兰不顾父亲的反对嫁给了32岁的顾维钧,成了年轻的大使夫人。婚礼十分隆重、排场。许多外交使节都来助兴。   婚后黄蕙兰靠着父亲的财力和丈夫的权势,以及自身的魅力,活跃于国际外交权贵之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参加白金汉宫的宫廷舞会,同英国大使和英女王握手,出席杜鲁门总统就职典礼……频繁的社交活动,使黄蕙兰倍感荣耀。   在三十多年的交际舞台上,黄蕙兰挥金如土,为国也为己争光添彩。她说,“我们是中国的展览橱窗”,她不想让这个橱窗寒酸示人。   国外的大使馆破旧不堪,黄蕙兰自掏腰包翻修一遍。顾维钧回国内工作,黄蕙兰花二十万美金买下北京陈圆圆的故居做公馆。   为了照顾丈夫的自尊心,她把父亲给的巨款交给顾维钧,再从他手里要钱花。黄蕙兰把里子和面子都给了这个叫丈夫的男人。   顾维钧的长子顾裕昌也说:“中国大使多如牛毛,父亲能有今天,也是因为娶了像母亲这样的妻子。   可惜顾维钧并不懂得珍惜。结婚36年后,顾维钧心有另属,他们的婚姻终究走向了终点。   1956年,这对不再年轻的夫妇和平分手,结束了半生的纠缠。   黄蕙兰晚年撰写《没有不散的宴席》,追述她的一生,以及她与顾维钧的恩恩怨怨,其心态是平和的,有怨气,无恶语,对那位横刀夺爱的女性的名字都只字未提。   书中有句话读了让人心酸:   “我很少有机会单独和他在一起,我们常常一同接到邀请去参加各种宴会,但是当我打扮整齐等待他的赞许时,他往往只不过心不在焉地看我一眼而已。”   这心不在焉的一眼,足以让爱情的火苗熄灭。   1993年12月,100岁高龄的黄蕙兰在纽约辞世,结束了她婀娜璀璨的一生。   黄惠兰作为一个妻子,她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好到她的丈夫消受不了,最后反而成了被背弃的那个人。   很多人说黄惠兰晚年放下了一切,但从她的回忆录里却可以看到,她其实并没有真正放下对顾维钧的情与怨。   她依旧固执地称他为“我的丈夫”,在公寓墙上贴满她和顾维钧出访各国的照片。   提及顾维钧时,她说:“他是个可敬的人,中国很需要的人,但不是我所要的丈夫。”   自古多情总被无情误,一片钟情错付了人,终究只能换来一声无奈的叹息。

0 阅读:84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