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少见的老照片——机首安装雷达,翼下挂载“霹雳-2”空对空导弹的歼六战机(应该是歼六丙)。在当时的国产战机里,歼六的飞行机动性不错,两台涡喷发动机增强了推力,安全性也比单发型号要好。能带两发导弹,火力和命中率空前增强。 这照片里的“霹雳-2”导弹可不像现在的导弹那么聪明,早期的红外导引头跟闹着玩儿似的,太阳稍微晃眼点它就追着太阳跑。歼六丙的飞行员得贴着敌机屁股飞,等导弹锁定发动机喷口的热源才敢按发射钮,跟拿弹弓打麻雀似的讲究手稳心细。机头那个雷达更是个娇气包,碰上阴雨天屏幕雪花比电视机还热闹,飞行员得靠肉眼和地勤手写的参数表硬扛,活脱脱把超音速战机开成了“人肉计算机”。 你瞅这改装背后的门道。苏联原版的米格-19压根没打算挂导弹,中国工程师愣是把翼下挂架改成了前伸发射梁,焊工师傅蹲在机翼底下比划了三个月才焊出能扛住超音速气流的支架。霹雳-2导弹说是国产,其实是拿着越南战场上捡的美军AIM-9B残骸倒推出来的,导引头里还卡着块美国芯片没拆干净。就这拼拼凑凑的玩意儿,愣是在海南岛上空把美国F-4鬼怪式揍下来过,飞行员高翔贴着39米距离开炮,火药渣子都崩自己座舱盖上了。 要说歼六丙这“双发配导弹”的配置,听着威风,用起来全是泪。两台涡喷-6发动机倒是推力足,可耗油比自家食堂炸油条还狠,挂上导弹续航直接砍半。雷达和导弹加起来重得跟两袋水泥似的,飞行员得提前半小时关空调省油,飞完一趟浑身汗湿得能拧出水。地勤更遭罪,导弹导引头得泡在冰桶里降温,夏天顶着四十度高温给“霹雳-2”人工制冷,活像伺候祖宗。 最绝的是这代战机的生存智慧。雷达不好使?那就练目视格斗,把歼六的滚转率飙到每秒200度,近战缠斗时转得比陀螺还快。导弹不靠谱?那就机炮上阵,三门30毫米炮齐射时震得仪表盘螺丝都蹦,可偏偏能打出“23:0”的击坠神话。现在看这些土办法透着心酸,可当年就是靠着这股糙劲儿,硬生生在东南沿海织出一张让U-2都不敢低头的防空网。
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
【17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