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6月,年轻的施梅林被派往中国,加入了中央军第88师,成为了这支德械装备

玲珑说历史 2025-05-01 09:00:32

1935年6月,年轻的施梅林被派往中国,加入了中央军第88师,成为了这支德械装备部队的营级军事顾问。他不仅逐渐掌握了中文,还与中国官兵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从1928年至1938年的十年间,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历程深受德国的影响。这一时期内,德国不仅派遣了多位军事顾问来华,还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军事装备和技术支持。

1928年,德国军事顾问鲍尔上校首次来到中国,开启了中德军事合作的先河。此后,又有多位德国顾问陆续来华,其中包括三位光总顾问及众多分布在中央军各部队中的军事专家。这些顾问在中国的军事训练、战略规划及武器使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进程。

1934年,一批价值1500万银元的德制军事装备运抵中国。这批装备包括24门150mm FH-18重炮、Pak35/36型37mm战防炮、ZB-26轻机枪、厄利空20mm机关炮、蔡司望远镜、西门子电台及轻型装甲车等。

然而,1938年7月,德日签订的政治协议导致德国政府命令所有在华顾问撤回国内,德国对国民党军队的援助因此戛然而止。尽管如此,还有一部分德国顾问选择留在中国。这些顾问不仅因个人对中国的深厚情感,而且出于对抗日战争的支持,决定继续留在战场上。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在之后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1937年8月,淞沪会战的爆发标志着中日战争的激烈阶段。中国第五军的88师,作为当时三个装备德制武器的精锐师之一,被派往前线。这支部队中不仅包括中国将士,还有德国军事顾问,其中包括少尉冯·施梅林。

冯·施梅林于1937年10月12日在闸北的激烈战斗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这场战斗持续了76天,88师面临着极其艰难的抵抗条件。在日军的密集轰炸和坦克攻击中,88师的阵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日军加大攻势,局势变得越发危急时,88师的营长决定撤退,命令施梅林返回师部。

然而,施梅林决定留下继续战斗。在营长牺牲后,他接过了指挥权。尽管局势极其不利,施梅林和他的残部继续与日军进行激烈的肉搏战。最终,在几乎不可能的条件下,施梅林坚持战斗至最后一刻,英勇牺牲。

战后,施梅林的英雄行为得到了双方的认可。中华民国政府追赠他陆军上校军衔,表彰他的勇气和对中国抗战的贡献。同时,德国元帅勃洛姆也追授他国防军中尉军衔,认可他作为军事顾问的非凡贡献和牺牲。

在二战期间,一些德国军事顾问选择留在中国,为抗日战争提供技术和战略支持。这些顾问中,弗兰克·霍布里希的经历尤为引人注目。他曾是国防军中尉,于1932年来到中国,之后因深感对中国的责任而选择留下。尽管在1938年被国防军除名,他的军事生涯并未因此结束,反而在中国军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认可。

1943年11月,霍布里希作为中国国军上校,前往常德市郊的河伏阵地视察。他所视察的部队属于国军57师171团第二营,该营尽管兵力不足,却在日军的多次进攻中坚持防守。11月20日,日军116师团发起猛烈进攻,尽管面临重重困难,霍布里希指挥的部队屡次击退敌军。直到11月22日,这支部队才壮烈殉国,留下了深刻的战斗印记。日军对这种坚毅抵抗表示震惊,而霍布里希的英勇表现也为他赢得了陆军少将的追赠。

霍布里希的故事是多位德国军事顾问支持中国的一个缩影。其他顾问如冯·博多·施泰因少将和霍斯特·巴伦斯班格上校等,他们各自在不同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帮助。施泰因少将担任远征军新一军的顾问,而巴伦斯班格上校曾是总顾问,两人均对中国军队的训练和战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国防军军医赫兹伯格和通讯专家施托茨纳中尉也为抗战提供了医疗和通信方面的支持。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玲珑说历史

玲珑说历史

日交月替变幻天地多少颜色,人来人往更易乾坤无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