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反清义士徐锡麟,被处决前留下的一张罕见老照片 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生在浙江绍兴东浦镇一个富裕商人家庭。家里藏书多,父亲徐凤鸣是个老派人,徐锡麟却从小不一般。喜欢数学和天文,还自己动手做过星球仪,邻里都说他脑子灵。12岁那年,家里有点变故,他出家当了几个月和尚,后来还俗继续读书。1893年,21岁的他考中秀才,名气不小。可那时绍兴街头,清朝官吏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他看不下去,心里对清政府的不满越来越深。 1901年,他当上绍兴府学堂的老师,教经学、算学、测量,还教体操。他教得活,学生爱听,常亲自下场示范动作,鼓励大家锻炼身体。1903年,他升为学堂副监督,管课程安排,顺便塞进不少新思想、新科学,想让学生多长见识。同年,他借着去日本大阪看博览会的机会,到了东京。在那儿,他看到中国留学生举着反清标语,支持因《苏报》案被抓的章炳麟,心被狠狠震撼了。在陶成章、龚宝铨这些革命者的影响下,他暗下决心,要推翻清朝。 回国后,他没闲着。1904年,他在上海加入光复会,得到蔡元培赏识,成了核心人物。光复会目标明确:灭清朝,复汉人江山。徐锡麟干劲十足,1905年跟陶成章在绍兴办了大通学堂。表面上是学校,其实是革命训练营。操场上,他教学生练兵操、射击、队列,准备武装起义。他还开了书店,印新书报,散播革命思想,想唤醒更多人。为了搞到军事资源,他捐钱买了个道员的官衔,1906年被派到安徽,先后管过武备学堂和巡警学堂。他穿着军装,管得严,私下却忙着联络志同道合的人,跟秋瑾约好在安徽、浙江一起起义。 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学堂办毕业典礼,徐锡麟早有计划。那天,他穿着军服,拿着名册上台念毕业生名字,声音响亮,台下掌声不断。没人看出他有啥异样。突然,他停下来,抬头盯着安徽巡抚恩铭,大声说有革命党起事。恩铭拍桌子问是谁,徐锡麟平静地说:“就是我。”然后,他从靴子里掏出两把短枪,对准恩铭开了火。恩铭中弹倒下,礼堂瞬间乱了套。 他喊同志们行动,一群学生兵冲向军械库,想抢武器跟清军干。院子里枪声不断,学生们拼了命,可清军援兵来得太快,火力压得死死的。打了四个钟头,弹药用光,伤亡一大片,徐锡麟被抓,双手被绳子捆紧,押到巡抚衙门。审讯时,他一点不慌,藩台冯煦骂他忘恩负义,他淡淡回说,杀恩铭是公义。他写下上千字供词,字迹工整,讲清了自己的革命信念,还特意说学生无辜,全是他一人干的。第二天,他被押到空地上处决。一个摄影师拍下他最后一张照片,他站得直,眼神坚定,还想重拍一张带笑的,可惜没人理他。 1907年7月7日,徐锡麟在安庆被处决,遗体先埋在城北马山。清政府吓坏了,对光复会大肆抓人,秋瑾也在绍兴被捕,第二天在轩亭口就义。安庆起义虽败,却像炸雷,震得清廷慌了神。两江总督端方急着发电报,说以后睡不好觉了。起义还逼得立宪派加快搞宪政,想稳住局面。 1912年,辛亥革命成了,清朝倒台。浙江军政府给徐锡麟正名,把他和马宗汉、陈伯平的灵柩从安庆运回浙江,在上海开了追悼会,场面肃穆。第二天,灵柩到杭州,安葬在孤山东南麓,墓地种满松柏。孙中山亲自去杭州祭奠,写悼词夸他刺杀恩铭功垂天下。1918年,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暗指徐锡麟,用“徐锡林”影射他,借狂人之口缅怀烈士,又在《药》里用“夏瑜”写秋瑾,感慨革命者的悲壮。 徐锡麟家乡东浦镇给他立了铜像,高大威严,旧居也改成纪念馆,摆着他用过的书桌和书信。1964年,他的墓迁到杭州龙井路旁,墓碑刻着生平事迹。绍兴还拿他的名字命名了锡麟街,街上人来人往,他的精神融入日常。他的牺牲,像火种,点燃了反清热潮,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光绪六年,被西北风沙吹了十三年之久的陕甘总督左宗棠回京述职,由于当时慈禧太后正在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