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大同市市长耿彦波接到组织上的调令,前往太原任职。消息传出,大同市的老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5-01 18:22:57

2013年,大同市市长耿彦波接到组织上的调令,前往太原任职。消息传出,大同市的老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有的手拉着横幅,有的举着耿彦波的照片,请求耿彦波留下来。这样的场面让坐在车上准备离开的耿彦波不禁潸然泪下。有谁能想到,就是如今受市民爱戴的耿市长,曾经却被骂成“疯子、耿拆拆”,这些年里,耿彦波究竟做了什么,竟让市民对他的态度有如此大的改观? 2013年2月7日,山西省委一纸调令,让大同这座古城陷入了不安。耿彦波将离开担任五年的大同市长职位,前往太原任职。这个消息如同一阵旋风,迅速席卷了整个大同城。 五天后的2月12日,东城墙下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市民。他们中有老人、有青年,甚至还有孩子。他们手持自制的标语牌,上面写着"耿市长,回来"、"大同需要你"。有人跪地请愿,有人高喊口号,场面在新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这是继时任省委书记胡富国调任北京后,山西出现的第二次大规模挽留活动。 一位大同市民低声说道:"以前我们骂他'疯子',现在才知道他是为了大同好啊。"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大同人的心声。 离任那天,市政府门口挤满了前来送别的市民,人群中有抹泪的,有喊着"耿市长"的。当耿彦波坐车离开时,他回头望向那群不舍的人们,眼眶顿时红了。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受万人爱戴的市长,曾经跟农村孩子一样,在田里挑水、割麦,手上磨出老茧。1958年11月,耿彦波出生在山西和顺县的一个贫困山村。家里穷得响叮当,但他心中却有着强烈的闯劲,不愿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18岁那年,耿彦波正式参加工作,成为和顺县委通讯组的一名干事。没有现代化设备,他就骑着破旧的自行车穿梭于县城各处,传递文件、抄写材料,忙得不可开交。他干活特别认真,从不偷懒,同事们都称赞他能吃苦耐劳。 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1983年,他考入了山西大学中文系,学习汉语言文学。在校期间,他不是那种混日子的学生,而是看书比谁都多,笔记记得密密麻麻,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耿彦波回到晋中地委办公室工作,从基层干事开始,一步步晋升为副科长、信息科科长,后来又当上了副主任。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经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工作风格和理念。 2008年2月,耿彦波来到大同,接任这座城市的市长。彼时的大同早已不复昔日辉煌,曾经的"煤都"风光不再,煤炭经济衰退导致工厂纷纷关门,大街上冷冷清清。棚户区里,破败的平房、泥泞的道路、肮脏的街道,让这座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沦为一座本地人都不愿久待的"煤城"。 面对这样的困境,耿彦波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一轴双城"。以御河为中轴,打造一座保留历史风貌的古城和一座现代化的新城。这个规划需要大规模拆迁,约1000多万平方米的老房子要被推倒,数万户居民需要搬迁。 推土机的轰鸣声响彻大同城。看着住了几十年的房子被拆除,不少市民眼含热泪,情绪激动。市政府门口,抗议的人群越来越多,有人举牌子骂,有人往地上扔东西。网络上,"疯子市长"、"耿拆拆"等称呼甚嚣尘上,批评他毁掉了大同的历史根基。 但骂声并没有动摇耿彦波的决心。每天凌晨五点,他就出现在工地上,戴着安全帽,手拿图纸,一处处细致检查。对于不合格的工程,他当场发火,坚决要求返工;看到新铺的路面不平整,他会亲自下去查看原因。 有一次下大雨,耿彦波在工地站了几个小时,雨水把他的衣服全部打湿,但他坚持到确认施工没有问题才离开。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承受不住,曾多次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在工地,甚至被送进医院抢救。医生劝他休息,他却坚定地说:"大同等不起,我得干下去。" 随着工程的推进,大同城的变化逐渐显现。破旧的棚户区变成了崭新的楼房,拥堵的道路变宽了,代王府重获生机,千年古城墙修复如新。2012年,代王府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游客络绎不绝,城市经济随之复苏。 那些曾经对耿彦波充满怨言的市民,态度也悄然改变。有人在街上遇到他时,不好意思地低声说:"耿市长,以前是我们不懂。" 2013年,耿彦波离开大同,前往太原任职。他一到太原,就延续了在大同的工作风格,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他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交通拥堵,于是大力修建高架桥、拓宽马路。每天,他都会出现在工地上,手拿对讲机指挥施工。

0 阅读:143
星河幻曲悠扬

星河幻曲悠扬

星河幻曲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