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把我儿子陈佩斯收了吧,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门开了,田华一见是陈强,愣了几秒,随即眼神柔和了下来。 她还是记得,舞台上的陈强是多么敬业,他们曾合作过多部戏剧,也曾在风雨中携手走过。 可如今,这个曾红极一时、饰演“黄世仁”让全国观众恨得咬牙切齿的演员,竟沦落到这般地步。 “田华啊,你得帮帮我。”陈强眼眶泛红,语气低沉。他将酒放下,手轻轻颤抖。 田华看着他,一时没说话,只是把他让进了屋。 她知道,陈强这次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他那聪明能干的儿子——陈佩斯。 事情要从头说起,陈强因为在电影《白毛女》中成功塑造了地主“黄世仁”的形象,被全国观众铭记。 但谁也没想到,这份成功最终成了他的“罪证”。 特殊时期的时候,陈强因为“扮演反面人物”,遭到批斗,帽子一顶接一顶地扣上,还被打入“另册”,档案里写得清清楚楚:问题演员,不宜提拔重用。 这份档案,像一把锁,锁住了他,也锁住了陈佩斯的前程。 陈佩斯从小聪明伶俐,不仅长相俊朗,性格也讨喜。 高考成绩优秀,尤其在表演方面天赋过人,本可以顺利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可政审关一票否决。 他是陈强的儿子,陈强就是“黄世仁”,档案里有问题,政审不过关,成绩也随之作废。 这一击,几乎击垮了陈强,他看着儿子整天在家郁郁寡欢,心如刀绞。 为了陈佩斯,他四处奔走求人,但没有人敢帮忙,直到他想到一个人——田华。 “我知道你对我有成见,怪我当年把‘黄世仁’演得太像了。可这孩子是无辜的。”陈强低声说着。 “他现在连个单位都进不去,一点希望都没有……田华,你把他收了吧。哪怕是个打杂的,进了厂,他也有个奔头。” 田华沉默了良久,眼神有些复杂,她确实清楚陈强遭遇的境地,也心疼陈佩斯这孩子。 他们曾在厂里见过几面,印象中陈佩斯话不多,却特别懂礼貌,干活也利落,是个可靠的后生。 她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终于开口:“我试试吧。但你知道现在这世道,事情不在我一个人说了算。” 几天后,田华就开始为陈佩斯奔走,她拿着陈佩斯过去在厂里帮忙时获得的“劳动模范”奖状,一张张地递给办事处的同志看。 “你们说,要看表现,这孩子表现不够好吗?咱厂的节目录不上去,他顶上去了,全场鼓掌。 他干活不叫苦,一天到晚跟着剧组跑腿。就因为他爸演过‘黄世仁’,这孩子就得一辈子被压着吗?” 田华的话语铿锵有力,她并不是什么泼辣的人,但为了陈佩斯,她几乎将所有关系都动用了,她知道,陈佩斯这样的苗子,不能被废掉。 她反复跟厂领导讲陈佩斯的表现、能力和态度,一次次递交材料,不厌其烦。 那段日子,田华不仅在剧务中承担任务,还得抽时间为陈佩斯四处斡旋,耗费了许多心力。 终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八一电影制片厂答应录用陈佩斯。 那天,田华亲自将录用通知交给了陈强。“你儿子进厂了,好好干吧,别给我丢脸。” 陈强接过通知,嘴唇颤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不断点头,眼泪已经流了下来。 陈佩斯进厂后,也没让田华失望,他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搬道具、排练配角、做剧务样样不落。 有一次,原定主演因病临时退演,田华向领导推荐了陈佩斯。 “给他一次机会吧,万一成了呢?” 结果陈佩斯果然不负众望,拿下了整场节目的重头戏,圆满完成演出,赢得满堂彩。 领导们纷纷点头:“这小伙子,有戏。” 自那以后,田华就像一位亦师亦母的长辈,经常鼓励、点拨陈佩斯。 两人虽无血缘,却有胜似亲情的深厚感情。 陈佩斯也将这份情义深埋心中,日后屡次在公开场合提及田华,说:“没有田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而那个曾被无数人痛恨的“黄世仁”,也终于在岁月更迭中,被重新看见。 他不是恶人,他只是一个演员,一个好父亲。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情与正义交织,让一位父亲的恳求成为一位伟大演员的起点。 而那场始于敲门的求助,也成就了中国喜剧舞台上的一颗明星,陈佩斯。 信息来源:搜狐娱乐
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
戴梦维微微
2025-05-02 10:08:11
0
阅读: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