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17日,新中国开国中将和妻子在家中惨遭杀害,两名警卫员在面对首长

何仪聊 2025-05-04 15:45:13

1970年12月17日,新中国开国中将和妻子在家中惨遭杀害,两名警卫员在面对首长呼救后选择闭门不出,周总理怒怼,这是建国来最糟糕的警卫。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样的隐情?为什么警卫会选择闭门不出?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昆明军区大院还沉浸在黎明前的黑暗里。谭甫仁,这位参加过南昌起义、平型关大捷的开国中将,时年60岁,已是昆明军区政委兼云南省革委会主任。 1955年授衔时,他意气风发,如今却因常年的操劳显得有些疲惫。妻子王里岩陪在他身边,家里还有个小保姆,日子过得平静而规律。 凌晨5点左右,大院里雾气弥漫,能见度不足十米。谭甫仁穿着汗衫和裤头,刚从睡梦中醒来,准备起床喝口水。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院子里传来。他皱了皱眉,刚想推开窗户查看,厨房的玻璃“哗啦”一声被砸碎,一个身影翻了进来。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乒、乒、乒”三声枪响,子弹毫不留情地钻进了他的胸膛。他踉跄着倒下,血染红了地板。 王里岩听到动静,披着衣服冲出卧室,却迎面撞上了那个黑影。她尖叫一声,想转身逃跑,可对方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一枪打中胸口,一枪正中脑门,她当场没了气息。 屋里瞬间只剩下了谭甫仁微弱的喘息声。他挣扎着爬向门口,用尽最后的力气敲门喊道:“救命!快救命!”可门外,却死一般寂静。 谭甫仁家门外,两名年轻的警卫员本该第一时间冲进去救援,可现实却让人瞠目结舌。18岁的小警卫小李,听到枪声的那一刻,吓得腿都软了。 他后来在审讯中交代:“我听见‘乒乒乒’的响声,脑子一片空白,连裤子都穿不上,就躲到桌子底下去了。”恐惧吞噬了他的职责,他甚至没敢探头看一眼。 另一名警卫老张的情况更离谱。案发时,他正在隔壁房间和谭家的保姆偷情。枪声响起时,他正光着膀子慌忙套衣服,以为是谭甫仁发现了他们的丑事来敲门。 保姆吓得直哆嗦,低声说:“别开门,别开门,肯定是首长找我麻烦!”老张犹豫了一下,咬咬牙,干脆把门锁死,假装没听见外面的呼救。直到枪声停了,谭甫仁的喊声也渐渐消失,他才意识到事情不对,可已经晚了。 事后,周总理听完汇报,气得拍桌子:“一个怕死,一个搞乱七八糟的事,这叫什么警卫?建国以来最糟糕的表现!”可这背后,警卫员的失职只是冰山一角,更深的隐情指向了那个持枪的黑影。 案发后6点,消息传到北京,周总理立刻下令成立“017专案组”,要求彻查真相。专案组迅速锁定了一个关键人物——昆明军区保卫科副科长王自正。   王自正,38岁,个子不高,平时沉默寡言,看起来不起眼。可谁也没想到,这个人竟是这场血案的幕后凶手。他的经历却不简单:1949年前,他曾是国民党“还乡团”的成员,解放后混进了解放军,靠着伪造身份一路爬到保卫科副科长的位置。 1969年,他的历史问题暴露,被组织审查,停职反省。他表面上低头认错,心里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专案组查到,案发前几天,军区保卫部保密室丢失了两支五九式手枪,而王自正恰恰负责过枪支管理,熟知保险柜的密码。案发现场找到的8枚弹壳和6颗弹头,也证实了凶器正是那批失窃的手枪。 更关键的是,一个名叫马苏红的8岁男孩作证:案发当天凌晨,他看到王自正鬼鬼祟祟地在大院里打听另一个领导陈汉中的住处,显然是想“一箭双雕”。 那天凌晨,王自正穿着军装,脚踩解放鞋,踩着凳子翻过北门围墙,又从厨房窗户潜入谭家。他先朝谭甫仁连开三枪,又迅速解决了王里岩,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行凶后,他翻墙逃走,留下一串清晰的鞋印和满地的血迹。 专案组顺着线索追查,很快锁定了王自正。他知道自己暴露,持枪逃亡,可终究跑不过正义的追捕。抓捕时,他躲在军区厕所旁,见无路可逃,举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血溅了一地,就此结束了生命。 谭甫仁被送往医院时,已是回天乏术。他在担架上留下了最后一句话:“告诉总理,我没给党丢脸……”1970年12月17日清晨,这位开国中将永远闭上了眼睛。而他的妻子王里岩,连最后一面都没能留下。 案子破了,可余波未平。周总理震怒的不只是警卫员的无能,更是对军队内部管理漏洞的痛心。 原来,谭甫仁本有5名警卫员,可案发前3人被调去参加“千里野营拉练”,留下的两个,一个经验不足,一个纪律涣散。和平年代的麻痹,让人放松了警惕,也酿成了这场悲剧。1973年,军委以此案为契机,掀起了整顿军队纪律的风暴。

0 阅读:0
何仪聊

何仪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