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国耗费3个亿,捞上来一艘沉船,没想到船身800年都没腐烂,里面文物

牧童的娱论 2025-05-05 12:16:55

2007年,我国耗费3个亿,捞上来一艘沉船,没想到船身800年都没腐烂,里面文物竟有18万件!沉船上一个碗就够普通人不愁吃喝一辈子了,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上世纪80年代一个闷热的午后,阳江海边还只是人迹罕至的荒滩。   几个外国潜水爱好者,在岸边随手捡起几块被海水泡得发黑发霉的木头和几片碎瓷。   原本只是旅行的无心之举,他们却在返程时,把这些“纪念品”带回了香港。   几个月后,这些残片被摆上了古董行的柜台,一位内行的陶瓷专家目光一凝,脱口而出:“这是南宋的龙泉青瓷!”   这一发现,犹如在沉寂的水面投下石子——不起眼的碎瓷,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沉睡了数百年的巨大秘密。   但没人能想象,真正的奇迹,竟要等二十多年才被彻底揭开。   2007年,国家终于批准了一个震撼世界的计划,三亿元专项经费用于打捞一艘代号为“南海一号”的古代沉船。   那一年,中国派出了顶级的水下考古专家、工程师、潜水员,以及先进的水下机器人,全力奔赴阳江外海,目标就是将这艘海底老船完整“请”上来。   他们要打捞的,不是一堆沉木,而是一艘完整的宋代远洋船,长30余米,宽近10米,船体庞大,结构精巧。   它在海底已经沉睡了八百年,却奇迹般地保存完好,几乎没腐烂。   当吊臂缓缓将巨大的钢制沉箱从海水中托起,阳光照在那只斑驳却坚实的船身上时,现场无数人为之动容。   时间仿佛凝固,一艘来自南宋的商船,终于重新浮出水面。   最先接触“南海一号”的,是下海作业的潜水员。   他们回忆说,第一次进入船舱时,就像误闯龙宫:成千上万件瓷器层层叠叠,几乎铺满整艘船。小到茶盏,大到储罐,精美程度令人震撼。   瓷器中,不乏当时皇室御用的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一个完整无损的碗,就能让今日的普通人吃喝无忧一辈子。   这艘船为何能在海底保存如此完好?考古学家给出了三大原因。   第一是泥沙密封,在沉没后不久,流动的海底泥沙将整艘船严严实实地覆盖,相当于给它盖上了一层天然“保鲜膜”。   第二是海水环境特殊,阳江海域的盐度、温度、水流结构极其稳定,腐蚀性低,有利于木材长期保存。   最令人敬佩的,是南宋高超的造船技术。   南海一号采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隔舱结构”,就像蜂巢一样将船体划分为多个防水舱,即便一部分进水,也不会立即沉没。   用料讲究、工艺精湛,这艘船本身就是一件技术奇迹。   南海一号”载有的货物几乎覆盖了南宋对外贸易的全品类,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证据。   关于这艘船的沉没原因,至今依旧是未解之谜。   有说它遭遇台风突袭,也有猜测它被海盗伏击,还有人认为它超载失衡,翻覆海中。   不管真相如何,它的“牺牲”,却为后人留下了无价的历史瑰宝。   阳江原本只是南方海岸线上一个普通渔村,打捞“南海一号”后,政府因势利导,将荒滩改造成国家级“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园区。   从此,阳江变了,渔民变导游,村妇卖起纪念瓷碗,小孩在景区门口讲解“宋朝的船怎么航行”。   老百姓说得最接地气:“这破船比海鲜管用,一代人都吃不完。”   八百年前的旧船板,如今成了阳江人真正的“摇钱树”。   “南海一号”的成功打捞,不只让中国震撼,也让世界瞩目。   许多国家派专家来观摩、学习,东南亚多个国家甚至主动请求中国派出打捞队,协助寻找本国的沉船遗迹。   中国的深海打捞技术,从此登上国际舞台。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疯狂探险家迈克·哈彻的海洋寻宝活动如何逼出了“南海一号” 光明网2023-04-18——《这艘800年前沉没海底的古船,如今让无数人惊叹》    

0 阅读:3
牧童的娱论

牧童的娱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