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啥骨头硬呢?因为他真的很有钱!而且是非常有钱的那种! 1912年,鲁迅进

小宇侃影视 2025-05-05 13:21:03

鲁迅为啥骨头硬呢?因为他真的很有钱!而且是非常有钱的那种!

1912年,鲁迅进教育部,月薪60大洋,那年北京房租平均每月1大洋,一碗阳春面几分钱。

60大洋什么概念?相当于今天一个体制内中层的工资,能养一家老小。

后来涨到360大洋,十几年没离开体制,待遇越来越高,他不是清高不食人间烟火,是先把生活安顿好,才有资本拔剑。

1923年以后,他开始认真写杂文。

写一千字,15元,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也不过15元。

鲁迅写一篇文章,相当于别人一个月的劳动,他也不怕得罪人。

有一次,北新书局欠他两万大洋稿费,没有私下商量,而是直接发公开信。

两万大洋,折今天140万,能打官司,说明心里不慌。

钱不是问题。能拿回来是底气,再看他另一个收入来源:兼职。

他最多的时候,同时在8所大学兼职讲课。

每小时的讲课费,相当于一个学徒工半个月工资,讲完课就走,不求单位安置,也不靠人情。

这种人,怎么可能跪着活?还有房子,1919年,和弟弟周作人一起买下北京八道湾四合院,花了3765大洋,这是大手笔。

后来两人分家,他转买阜成门四合院,只花800大洋。地段不算最贵,但位置稳,升值快。

今天那片地皮,保守估价也得几千万。

鲁迅不靠买房发财,但靠买房脱离了月月焦虑,不租房,不搬家,不看房东脸色。

这些不是浪漫,是现实,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了一句话:“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

这句话不是反话,他说的,是那个时代里太多所谓“自由人”,其实不过是吃人嘴软。

当时不少文人,嘴上高喊自由,背后靠资助生活,捧一个政客,说是理解;骂一个敌人,说是气节。

可经济独立之前,说什么都轻,他很清楚这一点,也因此,他从不耻言钱。

不仅不耻,还专门揭穿那些“假高尚”,他批评那些“骂钱却整天追钱”的人,也批评“靠人养还装清高”的人。

自己挣钱,自己花钱,不靠谁,不怕谁,这才是他要的自由。

他敢写《狂人日记》,敢骂《阿Q》。

有一次,他在文章里直接点名,国民党宣传官员,说他们是“写狗屁文章骗经费”。

这不是逞口舌之快,是他知道自己不用靠他们。

不靠俸禄,不靠职称,不靠刊物分红,靠的是读者掏钱,靠的是作品本身能变现。

1930年代他在上海,日子并不好过,一些作家接连被抓,报纸停刊,朋友跑路。

但他照样写,照样骂,因为他有存款,有稿费,有版税,最紧张的时候,他靠买卖旧书、寄书给延安,也能撑住局面。

他不是不怕死,但他知道,只要手头不慌,就能继续写下去,还有一件事很重要,把钱不是只花在自己身上。

很多青年写稿没钱,他拿出自己版税补贴,延安缺书,他寄过去整箱书目,还加一只金华火腿。

这不是炫耀,是理解对方生活状态,他知道被饿过的滋味,也知道钱可以救命。

鲁迅从来不是脱离物质的战士,是拿着物质当武器的人。

很多人佩服鲁迅的硬气,毛主席说:“骨头最硬。”

何兆武说:“这骨头,是经济补的钙。”

听上去像玩笑,其实是实话,那个时代,文人要靠写作活下来极难,大多数写一篇稿子,要托关系、找推荐,杂志社拖稿费、删内容、压版面,屡见不鲜。

鲁迅敢发脾气,是因为他知道不发也能活,不是靠脸活,不是靠谁赏饭,靠的是,写的东西真有人要买。

换句话说,内容就是资产,哪怕今天,一个写作者也该明白这一点。

经济独立不是奢侈,是最低配,没有经济,所谓的“独立人格”,很可能只是幻想。

鲁迅没有幻想,他早年在仙台学医,也写日记。

日记里记得清清楚楚:一天吃了几分米,花了几分钱。

不是抠门,是精算,他知道,一个人要站住,不光得有话讲。

还得有饭吃,有房住,有稿费到账的账户,不然都是空话,所以,他能硬,别人不行。

1 阅读:1347

评论列表

A彭昌华

A彭昌华

8
2025-05-05 22:55

和马云的我对钱没感觉一个套路,你一流水线打工的你还敢说对钱没感觉?

浩月当空

浩月当空

5
2025-05-05 20:27

说得好,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就非常现实

月如無恨月长圆

月如無恨月长圆

3
2025-05-06 00:48

五斗米

shiki

shiki

1
2025-05-05 22:49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