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战士救下一个突然病重的老人,事后不但没有被升职,反而被组织要求退伍

文山聊武器 2025-05-05 19:18:55

1972年,一战士救下一个突然病重的老人,事后不但没有被升职,反而被组织要求退伍,多年后才知道这位老人是开国上将。 张爱萍,四川达县人,1910年出生,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念书都靠自己摸索。15岁那年,他接触到革命思想,脑子里全是救国救民的念头。1926年,他加入共青团,1928年正式成了共产主义者,跑到上海干地下工作。那年月,干这行跟玩命差不多,他两次被抓,敌人使尽手段逼他开口,他愣是咬牙不吭声。后来他加入红军,在苏区干共青团的事,组织青年上战场,帮着打反“围剿”。长征路上,他带兵打硬仗,掩护主力部队过雪山草地,差点把命丢了。 抗日战争打响,他在苏北、皖东北搞根据地,跟日军斗智斗勇。1942年,东京空袭后,他带游击队救美国飞行员,连杜立特上校的机组都救过,外国人对他竖大拇指。解放战争时,他一手抓华东海军,从无到有建起来,为新中国海军开了头。建国后,他干过副总参谋长、国防部长,最大的功劳是搞“两弹一星”。核弹、导弹、卫星,他盯着试验场,跑断腿,吃尽苦,硬是把中国国防科技推上新台阶。 张爱萍不光会打仗,还喜欢写诗、练书法,人称“儒将”。他写诗不是附庸风雅,是真有感情,战场上的豪迈、生活的感悟,全在字里行间。他这辈子,战功多得数不过来,但从不摆架子,走到哪儿都平易近人。晚年他身体不好,2003年去世,93岁,留下的故事让人敬佩。 1972年5月,北京卫戍区某团接到特殊任务,派战士赵保群去301医院看护一个叫“张绪”的老人。上面要求严格:不许外人探视,不许私自接触,连生活上的方便都不能给。赵保群那会儿二十出头,军装穿得板正,脑子里只有服从命令四个字。他到医院一看,老人瘦得一把骨头,左腿打着石膏,行动都费劲。赵保群不敢怠慢,站岗站得像根柱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时间长了,他发现这老人有点不一样。院子里有只小鸟摔断了翅膀,老人见了,眼神里满是怜惜,示意帮帮它。赵保群按规矩不能乱动,但还是悄悄把鸟捡起来交给护士。老人偶尔会聊两句,讲年轻时种地的糗事,语气里全是生活味儿。赵保群听着,觉得这人不像坏人,开始在不违反命令的前提下多留点心,比如水壶空了就添满,老人睡得不舒服就找个软枕头。 7月底的一天晚上,事情突然炸了锅。老人吃完中药没多久,脸色煞白,吐着白沫倒下去,呼吸跟拉风箱似的。赵保群急了,命令在脑子里打转,但他顾不上多想,抱起老人就往急救室冲。医生忙活了好几个钟头,总算把人拉回来。事后检查药渣,吓出一身冷汗——里头多了味毒药。赵保群满脑子疑问,这老人到底啥来头?谁这么狠要害他? 老人缓过来后,身体还虚着,对赵保群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自己可能会连累他。赵保群没当回事,觉得自己干了该干的事。可没过多久,上级找他谈话,说他任务没完成好,违反纪律,直接让他退伍。赵保群傻眼了,救人咋还救出问题了?他收拾铺盖离开部队,站在北京街头,脑子一片空白。 退伍后,赵保群回了江苏老家,日子过得苦哈哈。档案里不知咋的多出个“问题人员”的标签,工作找不着,只能去工地搬砖。顶着烈日干活,他从没抱怨过当年的选择,就是偶尔会想起那个病房里的老人,寻思他过得咋样。 另一边,张爱萍的情况慢慢好转。他恢复自由后,一直惦记着那个救命的年轻人,托人四处打听,找了十几年都没音讯。1986年,他终于通过朋友找到赵保群。那天赵保群在工地干活,满脸灰土,听说有人找,还纳闷是谁。一见来人,他愣住了,那眼神分明就是当年的“张绪”。张爱萍走上前,双手攥住他的手,眼里全是激动,说找了他十几年,要不是他,自己早没命了。 赵保群听完才知道,当年救的竟是开国上将张爱萍。他有点懵,觉得自己就是干了点小事,哪配得上这么大恩情。张爱萍不这么看,他问清赵保群这些年的遭遇,气得拍桌子,说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他写信给相关部门,帮赵保群把档案的事摆平。后来,赵保群找到份稳定工作,日子总算有了起色。 从那以后,赵保群每年都去北京看张爱萍两口子,俩人处得跟家人似的。张爱萍给他写了不少信,字里行间全是感激,说他的善良和勇气是真军人该有的样子。2003年,张爱萍去世,赵保群专程赶到北京送行。灵堂里,他站在遗像前,泪流满面。张爱萍的儿子拉着他的手,说父亲生前老提起他,拿他当骄傲。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