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决定为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授予军衔,在拟定军衔时,王维舟、冯白
1955年,中央决定为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们授予军衔,在拟定军衔时,王维舟、冯白驹、周保中等被列为"须评定军衔且授予",从资历和职务来看,王维舟完全可以授大将军衔,但他却主动放弃了授衔,不愧当年主席所赠予的评价:"忠心耿耿,为党为国"。
川东北的群山深处,清溪场的老宅院里飘着煎药的苦味。少年王维舟放下《孟子》,抬头看见母亲正在变卖最后一件陪嫁首饰。那年他刚满十四岁,私塾先生的戒尺声犹在耳边,转眼就要扛起锄头下地干活。你绝对想不到,这个后来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游击之王",年轻时最大的愿望竟是攒够钱给母亲买件新棉袄。
1911年的武昌城头炮声隆隆,远在四川的王维舟攥着《民立报》的手都在发抖。报纸上"驱逐鞑虏"四个字烧得他眼眶发烫,第二天就带着同乡青年砸了县衙门的税吏桌子。那年头敢这么干的不是疯子就是好汉,咱们的王维舟显然属于后者,他连夜跑到成都参加保路运动,硬是把清廷派来镇压的新军说得倒戈相向。
要说他这辈子最传奇的转折,还得数1920年那个飘雪的冬夜。彼时已是川军旅长的王维舟,突然把全旅官兵集合到操场上。士兵们看着长官把将校呢大衣往地上一扔,露出里面的粗布短褂,都以为要打什么硬仗。谁知他开口就是:"老子不伺候军阀了!"转身就带着二百多条枪投奔了共产主义。这可比电视剧里演的刺激多了,当时四川各路军阀悬赏他的人头,开价够买下半条春熙路。
1933年反"六路围攻"那会儿,王维舟带着红三十三军打出了教科书级别的山地游击战。国民党军追到万源花萼山,发现漫山遍野都是篝火痕迹,以为红军主力在此,调来三个师团团围住。等他们饿着肚子攻上山头,只见岩石上刻着两行大字:"要打红军山里来,缴枪不杀管饱饭"。这时候王维舟早带着部队端了他们的后勤基地,气得蒋介石连摔三个茶杯。
1955年授衔前夕的某个深夜,总干部部的同志带着文件敲开王维舟家门。老将军戴着老花镜看完名单,突然笑出声:"我这把年纪还和小伙子们争什么将星?"他提笔在报告上批注:"建议多授年轻同志"。后来有人替他惋惜,他却拍着旧军装说:"当年跟我进山的二百多个兄弟,现在活着的不到十个,他们该授什么衔?"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王维舟的抉择背后藏着更深层的历史密码。那个年代的共产党人似乎有种集体默契,活下来的要把荣誉让给牺牲的,年长的要推举年轻的。这种价值观在当今社会或许显得陌生,但正是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让红军在长征路上能放心把后背交给战友。反观现在某些人为了职称评选闹得鸡飞狗跳,真该好好看看老将军当年写在授衔报告上的那行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