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几名刚果部落男子,将捕获的一只成年山地大猩猩,送到比利时殖民者那里,

苑玉洁说汽车 2025-05-07 15:35:56

1925年,几名刚果部落男子,将捕获的一只成年山地大猩猩,送到比利时殖民者那里,大猩猩痛苦地张大了嘴巴。比利时人只给了这几名刚果男子几袋食盐作为报酬。

刚果的维龙加山脉,地处刚果、卢旺达和乌干达交界,火山土壤肥沃,热带雨林密布。当地住着以班图语系为主的部落,比如巴孔乔和巴尼扬格,他们靠狩猎、捕鱼和种点香蕉、木薯为生。1925年,部落里的男人多半像本文的主角那样,三十来岁,精瘦结实,熟悉丛林里的每条小道。他们从小跟着长辈学追踪野兽,辨别植物,弓箭和长矛使得溜熟。这些技能本来是养家糊口的保障,但在比利时殖民者到来后,变成了被利用的工具。   比利时人1878年闯进刚果,1884年搞了个所谓的“刚果自由国”,实际上是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私人庄园。1908年改成比属刚果,压榨照旧。殖民者要的是象牙、橡胶、铜矿和黄金,当地人被逼着交税,只能用劳动或猎物抵。部落男人像本文的几位,常常得把猎来的豹皮、羚羊肉送到殖民据点,换点盐、布或者铁器。盐在当时可是硬通货,能保存食物,值钱得很,但殖民者给的量永远少得可怜。   山地大猩猩在部落文化里不算普通猎物。它们体型巨大,雄性银背能有180公斤,力大无穷。当地人知道大猩猩的习性,比如爱吃竹笋和野芹菜,平时成群活动,轻易不去招惹。但比利时人看中了这些大家伙。欧洲的动物园、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对大猩猩着迷,活的能卖高价,死的做成标本也不便宜。殖民者一开始自己猎杀,后来发现雇当地人更省事,成本还低。于是,部落猎人被拉进这个链条,冒着生命危险抓大猩猩,只为换点微薄报酬。   这些猎人里,有像本文主角那样的领头人,估计三十多岁,经验丰富,带着年轻点的亲戚或朋友一起干。他们不是不知道抓大猩猩的危险——银背发起怒来能把人拍飞——但生活所迫,没得选。殖民者的税收、劳役和市场垄断让部落经济崩溃,盐和工具成了必需品。抓一只大猩猩,等于给全家换来几个月的喘息机会。

1925年春天,维龙加山脉的雨季刚过,部落猎人接到殖民据点的消息:抓一只活的大猩猩,能换盐和布料。几名男子,可能是三到五人,带上自制的网、绳子和木笼,进了丛林。山地大猩猩多在海拔2000到4000米的山坡活动,竹林和藤蔓是它们的老巢。猎人们循着脚印、粪便和啃过的植物,找到了一只落单的成年雄性银背。   抓捕过程凶险万分。银背大猩猩身高能到1.8米,臂展超过2米,体重远超人类。猎人用网和绳子围堵,估计花了好几个小时才把它制服。过程中,银背受了伤,可能是矛刺的,也可能是挣扎时撞的。它被绑进木笼,拖到几十公里外的殖民据点,路上颠簸了两天。大猩猩体力耗尽,伤口感染,状态极差,到达时已经奄奄一息,嘴巴张得老大,露出痛苦的神情。   殖民据点在戈马附近,是一片被砍光的空地,盖着白墙红瓦的房子,周围堆满装象牙和橡胶的木箱。比利时军官,估计是个三十多岁的低级管理员,穿着汗湿的制服,简单检查了大猩猩。他嫌弃它状态不好,但还是收了货。按约定,猎人该得到盐和布,但军官只甩出三袋粗盐,每袋可能就一两公斤,散装在麻袋里,质量差得连牲口都不爱吃。猎人们没讨价还价的余地,拿了盐就走,留下一路尘土和身后笼子里大猩猩的低吼。   这只大猩猩的下场多半是装船运往欧洲,卖给某个动物园或收藏家。1920年代,活体运输条件恶劣,船舱闷热,食物匮乏,受伤的大猩猩很难活过长途航行。即使到了欧洲,动物园的铁笼和陌生环境也让它们活不了几年。这次交易对猎人来说,收获的盐勉强够用一个月,对比利时人却是暴利生意——一只活大猩猩在欧洲能卖几百英镑,相当于普通工人好几年的工资。

这次捕猎只是比利时殖民者在刚果掠夺的一个缩影。从1878到1960年,比利时从刚果卷走无数资源,铜矿、黄金、钻石源源不断运回安特卫普,建起了国王的宫殿和欧洲的工厂。山地大猩猩成了牺牲品,数量从几千锐减到几百。1925年,维龙加国家公园刚成立,本是为了研究野生动物,但殖民者对保护没兴趣,公园管理形同虚设。到了1960年刚果独立,内战和偷猎让大猩猩处境更糟。据统计,1980年代,全球山地大猩猩只剩240多只,直到近年保护措施加强,才慢慢回升到1000只左右。   猎人们的生活也没好转。领头的那个,估计活到1960年代初,六十多岁去世,留下的还是那个破旧的村子。年轻点的,可能接着给殖民者干活,背橡胶或挖矿,身体早早垮掉。有一个可能去了南方的矿区,从此没了音讯。他们的村子,到了独立后,依然靠种地和打鱼维生,路还是泥泞的,学校和医院几乎没有。殖民者留下的创伤,半个世纪都愈合不下。

0 阅读:0
苑玉洁说汽车

苑玉洁说汽车

苑玉洁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