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生母万冬儿,清河县令的千金。不但人长得清丽,性格爽朗,为人精明,处世干练。深深影响着年幼的周恩来。可惜31岁早逝,那时周恩来才9岁。 万冬儿,1872年出生于江苏淮安,是清河县令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孩子。作为官宦家庭的千金,她从小备受宠爱。父亲忙于公务,常带她随行,让她有机会观察社会百态。这种经历开阔了她的眼界,也培养了她处理事情的智慧。别看她是个女子,她的见识可不比谁差。 她从小就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那时候,缠足是女孩子的“标配”,可万冬儿偏不干。她嫌这习俗束缚人,硬是顶住压力,拒绝缠足。父亲不仅没责怪,还支持她读书识字。她常偷偷摸摸看书,学了不少诗文,脑子活络得很。家里人都说,这丫头将来肯定有出息。 她的性格也特别招人喜欢。爽朗大方,办事麻利,跟谁都能聊上几句。她笑起来特有感染力,邻里一提“万家十二姑”,都竖大拇指。这种气质,让她在后来的人生里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1897年,25岁的万冬儿嫁给了周劭纲,一个没落书香门第的次子。周家那会儿已经不复往日风光,日子过得紧巴巴。婆婆身体不好,家里一堆事都落在了万冬儿肩上。她可没抱怨,立马接手管家。每天早上忙着安排家务,算账管钱,样样井井有条。家里人一有纠纷,都找她拿主意,她总能给出公平的解决办法,特别服众。 第二年,她生下周恩来,后来又有了周恩溥和周恩寿。孩子是她的心头肉,可家里接连遭难。先是她爹万青选去世,接着公公周起魁也走了。周家一下子没了经济支柱,日子更难了。万冬儿咬牙撑着,精打细算,能省就省。她自己做饭、缝衣服,保证孩子们不挨饿不缺穿。别看日子苦,她硬是把家撑得像模像样。 她身体其实早就累垮了,但她从不喊苦。家里人回忆,她总爱笑着跟大家聊天,好像啥困难都不算啥。可惜,长期操劳拖垮了她的健康。1907年,她得了肺结核,很快就病倒了。那年她才35岁,硬生生被病魔带走,留下一堆遗憾。 万冬儿对周恩来的影响,从他小时候就看得出。她特别重视教育,恩来两三岁就跟着她认字。她教得耐心,孩子学得也快。家里没啥钱买书,她就拿旧书教,翻来覆去讲唐诗宋词。恩来记性好,小小年纪就能背不少东西,脑子灵得很。 她还爱给孩子们讲故事,像《精卫填海》这种励志的,她讲得绘声绘色。恩来听着这些故事,长大后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多少跟她有点关系。她不光教知识,还教做人。带着恩来去市场买菜,教他算账,告诉他要懂得感恩。这些小事,慢慢让恩来学会了独立和善良。 万冬儿走得早,可她给恩来的影响没断过。后来周家靠嗣母陈氏接着带孩子。陈氏管得严,要求恩来读经典、练字,补上了万冬儿的温柔教育。两位母亲,一个慈爱启发,一个严格磨砺,给了恩来全方位的成长土壤。 周家虽然穷,但氛围挺温馨。万冬儿在世时,家里总有笑声。她跟陈氏分工明确,一个管生活,一个抓学习,孩子们日子过得不憋屈。恩来从小没了爹,长辈们对他特别疼爱,教他礼节,带他见世面。他性格里的稳重和体贴,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万冬儿去世后,陈氏接手更重了。她每天盯着恩来读书,背《论语》、写字,稍微偷懒就挨批评。恩来聪明,学东西快,家里人都夸他有天赋。陈氏还教他做人要正直,这些道理恩来记了一辈子。 家里再难,教育没停过。万冬儿留下的乐观精神,加上陈氏的严谨要求,给了恩来一个扎实的起点。他后来能成大事,跟小时候的家庭环境脱不了干系。 1907年夏天,万冬儿的病越来越重。肺结核那时候没啥好药,她很快就撑不住了。她走那天,周家一片悲声,9岁的周恩来站在那儿,愣愣地看着母亲离开。那一刻,他失去的不只是妈妈,还有个精神依靠。 陈氏后来扛起大梁,继续教恩来。她管得严,要求高,恩来读书练字一点不敢马虎。他天分好,又肯努力,学啥都快。长辈们也帮着带他,让他早早懂事。万冬儿虽然不在了,但她种下的种子,在恩来身上慢慢发芽。 成年后的周恩来,提起母亲总是满怀感情。1945年,他在重庆跟记者说,母亲去世三十多年,他没能回家看看,心里一直有愧。这话听着真让人动容。
周总理的生母万冬儿,清河县令的千金。不但人长得清丽,性格爽朗,为人精明,处世干练
金乌西坠霞光灿
2025-05-07 18:39:03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