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今天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决定去食堂吃碗红烧肉再回家,却没想到这碗红烧肉竟改变了他的一生。 1950年元宵节,哈尔滨的街头挂满灯笼,雪花在昏黄的灯光下飘落。21岁的孙家栋裹着单薄的棉袄,站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食堂门口,鼻尖萦绕着一股浓郁的红烧肉香气。那一刻,他的胃咕咕作响,脑海里却闪过母亲在家熬煮元宵的画面。他犹豫了片刻,推开食堂的门,决定先填饱肚子再回家。谁能想到,这盘红烧肉不仅温暖了他的胃,更点燃了一条通往星空的道路? 食堂里人声鼎沸,学生们挤在长桌旁,端着搪瓷碗,脸上洋溢着难得的满足。孙家栋排队打饭,热气腾腾的红烧肉刚端到手上,广播突然响起:“紧急通知!空军招募志愿者,今晚出发前往北京,报名从速!”声音在喧闹中格外刺耳,孙家栋手中的筷子停在半空。他抬头望向窗外,雪花依旧飘落,心底却燃起一股莫名的冲动。 那一刻,孙家栋放下了碗,挤出人群,直奔报名处。连家人都没来得及通知,他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车厢里寒风从缝隙钻进来,他裹紧衣服,脑海里却全是广播里那句“为国效力”。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孙家栋隐约感到,这或许是他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年后,孙家栋因优异表现被选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1951年的苏联,地铁如钢铁巨龙穿梭地下,工厂机器轰鸣,技术进步让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既震撼又自卑。一次,他和同学在地铁站谦让着想让对方先上车,结果地铁门“嗖”地关上,呼啸而去。 孙家栋愣在原地,第一次深刻体会到祖国与世界的差距。“我们得追上去!”他在日记里写下这句话,埋下了报国的种子。 七年后,孙家栋以全校13名金质奖章获得者之一的身份回国,胸前的“斯大林金质奖章”闪耀着光芒。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投身导弹研制。那是1960年,中苏关系骤冷,苏联专家一夜之间撤走,带走了所有图纸和资料。孙家栋和同事们面对一堆未完成的导弹零件,空气中弥漫着绝望。 孙家栋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重新推导公式,验证数据。仅用17天,他们算出了所有核心参数。两个月后,“东风一号”导弹腾空而起,划破夜空。孙家栋站在发射场,风吹过他年轻的脸庞,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1967年,38岁的孙家栋迎来人生又一转折。钱学森亲自点将,任命他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接到任务时,孙家栋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北京的夜空,心跳加速。那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年代,没有技术资料,没有专家指导,甚至连卫星的样品都没见过。美苏的卫星早已升空,中国却还在起点。 孙家栋组建了一支18人的团队,后人称之为“航天十八勇士”。他们挤在简陋的实验室里,桌上是堆积如山的图纸,窗外是寒风呼啸的北京冬夜。研制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浮现:为响应特殊时期的要求,卫星每个部件都要镶嵌毛主席的金属头像。这不仅增加了重量,还影响散热,可能导致卫星在太空失控。团队里没人敢提出异议,孙家栋却坐不住了。 在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时,他鼓起勇气说:“总理,金属头像会影响卫星性能,我们能不能简化?”周恩来沉默片刻,点头同意。孙家栋松了一口气,却也感受到肩上的千斤重担。 1970年4月24日,戈壁滩的发射场上,夜色深沉。孙家栋站在指挥室,盯着屏幕上的弹道曲线,手心全是汗。21时34分,“长征一号”火箭点火,拖着火焰冲向夜空。几分钟后,东方红的旋律从太空传来,响彻全球。孙家栋和同事们冲出指挥室,挤上车直奔天安门广场,却发现广场已被欢庆的人群挤满。他们站在车顶,挥舞双手,泪水和笑声交织。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到“北斗导航”,孙家栋的名字镌刻在中国航天的每一个里程碑上。2004年,75岁的他再度披挂上阵,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成功,指挥中心欢声雷动,孙家栋却悄悄走到角落,背过身擦去泪水。那一刻,他想起了1950年的元宵节,想起了那碗未吃完的红烧肉。 2019年,90岁的孙家栋坐着轮椅,胸佩共和国勋章,接受全国人民的致敬。他曾说:“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句朴实的话,贯穿了他53年的航天生涯。在他主导的100多颗航天飞行器中,有34颗是他亲自负责,占中国航天史的三分之一。 孙家栋的贡献不仅限于技术突破,他还推动了中国航天国际化。1988年,他率团与美国休斯敦公司谈判,促成“长征”火箭发射外国卫星的合作,打破了西方技术封锁。1994年,他担任北斗导航系统首任总设计师,带领团队从无到有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保障了国家时空信息安全。他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航天人,正如他在2020年对青年学者的寄语:“热爱是航天精神的核心,只要心怀祖国,星空无界。”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今天竟然有红烧肉,一时馋嘴的他,便
我心凛雨
2025-05-07 19:53:59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