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河北唐县,白求恩烈士安葬的现场,由于当时他牺牲在前线,交通队偷偷将白求恩遗体化装成重伤员,抬着担架急行军五天后,才转移到了后方的于家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白求恩的信念源于早年的深刻经历,1926年,他在纽约特鲁多疗养院治疗肺结核时,目睹了贫富差距对医疗资源分配的巨大影响,这一经历让他意识到,医疗不应是少数人的特权,而应服务于广大穷苦大众。 后来在西班牙内战中,他将输血车开到前线,挽救了无数革命战士的生命,这一创举不仅积累了战地医疗的宝贵经验,也坚定了他为正义事业奋斗的决心。 1937年,抗日战争的消息传到北美,白求恩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带着医疗设备和满腔热忱,踏上了前往中国的征程。 刚一踏上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他就遭遇了日军的空袭,医护人员来不及休整,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并紧急购置了十五箱药物以应对物资匮乏,在延安,白求恩发现医疗条件极为落后,许多伤员因缺乏及时治疗而感染甚至残疾。 他主动请缨,用一周时间为500多名伤员进行全面检查,并在四个星期内完成了147台手术,他的到来,为延安的医疗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他很快意识到,留在后方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伤员的救治问题,他多次请求上前线,认为即使在战场上牺牲,也是一种医者的荣耀。 1938年5月,白求恩抵达晋察冀军区,担任卫生顾问,面对前线的恶劣环境,他毫不退缩,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170多名伤兵躺在砖石地面上,身上仅盖着薄薄的稻草,虱子肆虐,军装破旧不堪。 白求恩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他组建了高效的流动手术队,在炮火边缘搭建简易手术台,用自制的器械完成一台又一台手术。 他还向援华委员会申请每月1200元的医疗补助,用于改善医院设施和培训医护人员,在他的指导下,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得以筹建,他亲自编写教材、授课,致力于培养本土医疗人才。 1939年10月底,日军对北岳区发动大规模清剿,白求恩闻讯率领医疗队从唐县赶往孙家庄,在距离前线仅五公里的小寺庙中,他将简陋的房间改造成手术室,与时间赛跑,为伤员争取生的希望。 在连续69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中,他和团队挽救了无数生命,可在为一名腿部严重受伤的战士手术时,他的左手中指被骨头划破,由于物资匮乏,伤口未能及时处理,很快感染。 即便如此,他仍坚持为一名患有丹毒和蜂窝组织炎的病人手术,最终细菌侵入血液,导致败血症,他的手指红肿,身体高烧不止,但白求恩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聂荣臻司令得知消息后,紧急命令他撤离接受治疗,但作为一名医生,他深知自己的病情已无挽回希望。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停下来写下遗书,叮嘱战友们注意药品采购和手术器械的消毒,1939年11月12日清晨,白求恩在河北唐县黄石口村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49岁。 白求恩的离去震动了整个中国,由于日军封锁,他的遗体需要伪装成重伤员,由八路军战士和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趁夜色转移,乡亲们抬着担架走了整整一夜,脚底磨出血泡,终于将遗体送至安全地带。 1940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费尽心思筹集水泥和面粉,修建了白求恩陵园,并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 毛泽东在悼文中写道,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的精神不仅激励了当时的抗战军民,也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白求恩的故事,超越了国界与时代,他用行动诠释了医者的使命与人道主义的真谛,在中国抗战的艰难岁月里,他不仅挽救了千千万万的生命,还通过培养医疗人才,为中国的医疗事业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他的牺牲是全人类的遗憾,但他的精神却如火种般流传至今,白求恩不仅是中加友谊的桥梁,更是用生命点亮人性光辉的典范。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党史博采《白求恩墓历次修建的前因后事》
1939年,河北唐县,白求恩烈士安葬的现场,由于当时他牺牲在前线,交通队偷偷将白
猫猫背九九
2025-05-08 10:21: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