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农村小伙刘汉清因质疑我国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决定想尽办法自证,为此不惜放弃80年代的哈工大学位,退学回家领着农村400块的低保,四十年来始终如一......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2017-06-03《男子痴迷数论研究20年没人认可 如今靠低保度日》) 江苏泰州的小村镇里,刘汉清曾是妥妥的 “别人家孩子”。16 岁考上哈工大热处理专业,这在 80 年代意味着捧上 “金饭碗”,可命运的转折藏在一本《哥德巴赫猜想》里。大三那年,陈景润的数学神话点燃了他的偏执 —— 他觉得 “陈景润的证明只是冰山一角”,从此一头扎进数论世界,在图书馆熬到凌晨,在宿舍算到天亮,专业课却一门接一门挂科。学校给他一年重修机会,他却把时间全喂给了质数分布,最终带着未完成的证明和退学通知,跟着父亲的扁担回了老家。 这一熬就是四十年。他的论文寄到挪威,数学家说 “思路奇特但第三页有冲突”;交到中科院潘承彪手中,泰斗指出 “第五页论点未经证明”。可他梗着脖子较劲:“未经证明不是不能证明。” 如今 60 岁的他,每月靠 400 元低保过活,当年的同班同学早已是航天系统的部级干部,反差刺眼得像道数学悖论 —— 在现实坐标系里,他的人生曲线一路下行,却在自己的质数王国里无限延伸。 有人说他是 “数学疯子”,放着好好的前途不要;有人叹他是 “理想主义殉道者”,四十年如一日对抗着生活的粗糙。但翻开他泛黄的草稿本,密密麻麻的公式里藏着比现实更璀璨的星空。当我们忙着计算房子车子的性价比,忙着在 KPI 里找存在感,这个 “失败者” 用半生证明:有些热爱,真的能超越世俗的成功学。 刘汉清的故事像面镜子,照出理想与现实的温差。他用偏执对抗着世界的规则,用贫困守护着数学的纯粹,你可以笑他不懂变通,却不得不为这份孤勇心惊。四十年光阴,足够让一个天才变成低保户,却没让质数在他心里变了形状。或许在世俗眼里,他是个输家,但在那些被公式照亮的夜晚,他分明活成了自己的国王。数学王国的疯子,现实世界的苦行僧,这一辈子,他到底是输给了数学,还是赢了自己?
数学家们仍在追赶天才拉马努金数学鬼才靠托梦推出4000个公式如果有这么一个人,写
【18评论】【32点赞】
大鲜
探索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