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对峙下的南亚烈火:印度夜袭巴基斯坦,全球战争常态化警示升级】
在全球战争“去禁忌化”的背景下,印度于5月7日晚发动大规模空袭,打击巴基斯坦境内九个被指为“恐怖分子营地”的目标,造成至少26名平民死亡,标志着自1971年印巴全面战争以来最为激进的一次军事行动。此次袭击,印度称为“辛多尔行动”,是对4月克什米尔恐袭造成26人死亡的直接回应,印度外交部长维克拉姆·米斯里辩称,行动旨在“阻止和防止未来恐袭”。
此次打击尤为引发国际关注的原因,是其中四个目标位于巴基斯坦人口稠密的旁遮普省。印度此前在2016年和2019年也曾针对巴方展开“外科手术式打击”,但均未触及如此敏感和战略性的区域。旁遮普历来被视为巴基斯坦的政治和军事核心区域,此次行动因此被认为具有高度挑衅性和象征意义。
伊斯兰堡方面严厉谴责印方行动为“战争行为”,并誓言将作出“对等回应”。目前克什米尔实控线(LoC)两侧已经爆发激烈炮战,造成包括平民与士兵在内的多起伤亡事件。根据印巴两国军方通报,至少已有12人在交火中丧生,其中巴方5人、印方7人。
更为令人不安的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均为核国家,分别拥有约170枚核弹头,并配备强大的常规军力——印度陆军现役兵力123万人,拥有逾500架战斗机;巴基斯坦则有56万陆军与400余架战机。尽管全面核战争仍被视为极端情境,但在当前全球战争门槛不断降低的趋势中,局部冲突意外升级的风险正急剧上升。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学者萨米尔·普里指出,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国家之间“不打仗”的国际共识已被彻底打破。他警告称:“战争已成为现实工具,刺激全球各地战略鹰派的想象力。”而印巴这场可能被误判为“局部冲突”的军事交锋,实则折射出更广泛的全球趋势。
这一趋势已在全球多地显现:俄乌战争久拖不决、以色列计划全面攻入加沙、也门胡塞武装攻击以色列机场、伊朗向以色列发动远程袭击、朝鲜派兵支援俄罗斯。这些行为无不指向一个事实——国与国之间对“直接动武”的接受度正在提升,而国际机制对此无力调停。
在这场印巴冲突中,美国的态度亦令人侧目。特朗普政府面对印方行动反应冷淡,特朗普甚至表示:“他们已经打了很久了。”这一表态被普遍解读为美国对南亚事务的战略性抽身。分析人士认为,这种漠视可能助长印度对外采取更大胆军事行动的信心。
巴基斯坦曾长期是美国反恐战争的核心盟友,但在美军自阿富汗撤出后,华盛顿对其支持急剧减弱,制衡印度的能力也随之下降。普里指出,印度如今可能认为“即使美国有所批评,也缺乏实质性制约力”,从而在政策上更趋强硬。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当欧洲将在5月8日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之际,全球战争的规范与道德框架却已严重崩塌。原本旨在限制平民伤亡的比例原则在加沙、乌克兰与也门等地遭到公然践踏,空袭学校、医院与民用基础设施成为“新常态”。
此次印巴冲突,不仅是两国边境的对峙升级,更是一个警示信号:在全球秩序松动、国际法威信下降的当下,战争作为政治工具的使用门槛正在迅速降低。当核武器国家也不再顾忌先发制人的攻击逻辑,全球安全局势是否已滑向不可逆的深渊?
热点观点巴基斯坦与印度军队发生交火印巴125架战机激战1小时海外编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