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下半年,八一厂已经很乱了。当时,在厂里私底下流传着一句话:“男的,不

雲程影视 2025-05-09 00:17:03
1966年下半年,八一厂已经很乱了。当时,在厂里私底下流传着一句话:“男的,不如女的,老的,不如少的。”这话说的是谁呢?说的就是王晓棠。 开封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富的古城。1934年,王晓棠就在这里出生。她的父亲是个戏迷,整天泡在戏园子里,母亲则是位民间艺人,在开封城里教人唱戏。虽然生活拮据,但艺术的种子早已在王晓棠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 开封的春天总是伴着梨园戏声。年幼的王晓棠每天放学后就往戏园子跑,躲在后台偷学念白。她的启蒙老师是开封有名的老生王长发,这位德高望重的京剧名家一眼就看出王晓棠是块好料子。在王长发的指导下,王晓棠很快掌握了基本功,《贵妃醉酒》《玉堂春》张口就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战火烧到了开封城。王晓棠全家被迫南迁重庆。在这座雾都里,13岁的王晓棠考进了重庆市第一女子中学。这所学校的校长陈秀兰是位雷厉风行的女强人,她在学校创办了话剧社,王晓棠成了台柱子。每到周末,她都会在学校礼堂演出,《雷雨》《日出》轮番上演。 1949年新中国成立,18岁的王晓棠正好完成学业。她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毅然报名参军。在部队文工团,她遇到了伯乐张骏祥。这位著名导演一眼相中了王晓棠,把她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 电影圈里新人如过江之鲫,但王晓棠凭着过硬的演技很快站稳了脚跟。1955年,她在《神秘的旅伴》中饰演彝族姑娘阿依,一举成名。片中有场高难度的舞蹈戏,她硬是自己琢磨了一个月,把彝族舞跳得像模像样。拍摄期间,她还跑到凉山彝族自治州体验生活,学习彝语,就为了让角色更接地气。 《英雄虎胆》是王晓棠的又一突破。她饰演的特务阿兰心机深沉又不失女人味,把那个年代特务的特点诠释得入木三分。这部电影的导演严寄洲对王晓棠赞不绝口,两人随后又合作了《野火春风斗古城》《海鹰》等多部作品。 1963年的《双枪老太婆》堪称王晓棠演艺生涯的巅峰。她一人分饰金环、银环姐妹,两个角色性格迥异,造型各异,连走路说话的习惯都不一样。这种一人分饰两角的难度,在当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影片上映后,观众们都说:"不看字幕根本认不出是同一个人演的。" 王晓棠的演技得到了业内一致认可,全票当选百花奖最佳女主角。但成名的背后,压力也随之而来。1966年,政治风暴席卷全国,八一厂也未能幸免。厂长陈播、导演严寄洲等人相继被打倒,王晓棠因与他们交好也被牵连其中。 造反派给王晓棠两个选择:要么批判这些老同事,要么就跟他们一起被打倒。面对威胁,32岁的王晓棠选择了沉默。她宁可挨打受罪,也不愿诬陷他人。八一厂老演员张勇手回忆说:"那时候看到晓棠挨打,我们这些大老爷们都红了眼眶,可又帮不上忙。" 批斗会上,造反派逼王晓棠交代问题。她就是一句话:"要打要杀冲我来。"这股硬气劲儿,在当时的八一厂传为佳话。老同事们私下议论:"这丫头,比我们男的还有骨气,比老同志还有担当。"这就是"男的不如女的,老的不如少的"这句话的由来。 1976年,王晓棠重返八一厂。这一年她主演了《青春似火》,饰演一位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女教师。随后,她又接演了《巾帼英雄》《红色娘子军》等多部作品。1980年,她担任八一厂副厂长,成为中国电影界少有的女性管理者。 1993年,王晓棠被授予少将军衔。这个头衔来之不易,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在任期间,她大力扶持青年导演,推出了《红高粱》《霸王别姬》等一批优秀作品。她的办公室门总是敞开着,谁有困难都可以找她帮忙。 人们常说"艺高人胆大",王晓棠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这句话。从开封走出来的戏迷女儿,成长为军旅电影界的一面旗帜。她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源于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做人的坚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雲程影视

雲程影视

雲程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