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开战不到24小时,就出现了出人意料的结果,印度空军伤亡惨重,甚至传出边防部队举起白旗的消息,另一边,巴方则是“直捣黄龙”,此次交火,中国战机显神威。那么,巴基斯坦为何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局势又会不会进一步升级呢? 当地时间5月7日,印军以打击“恐怖分子基础设施”为由,对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发动军事行动,发射导弹袭击9个目标。
印度方面强调这是一次“有针对性的打击”,但从巴基斯坦公布的结果看,情况并不乐观。巴方称至少有31人死亡,另有57人受伤,其中包括2名三岁的女孩和至少7名妇女。无论是否有意为之,这场行动对巴基斯坦平民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于是,巴基斯坦部队迅速展开反击,并在数小时内击落多架印军战机,从最初宣称击落6架印军战机,到后来确认击落8架,并公布了详细的型号:3架法国阵风战机、1架以色列苍鹭无人机、1架美洲虎攻击机、1架印度国产LCA战机、1架苏-30MKI和1架米格-29,而巴方参战战机无一损失。 对比两军空军交锋的数据,很容易看出印度遭遇的是一场彻底的空中溃败。而巴基斯坦此次能够在空战中占据绝对上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近年来构建的现代化体系作战能力——尤其是从中国购买的战机和系统支持,成为此次战斗的关键。 以歼-10CE为例,这是一款现代化的多用途战斗机,配备了中国自主研发的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达200公里。再结合监控半径达450公里的ZDK-03预警机使用,巴方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超视距打击”能力。而印度的阵风战机虽然同样配有流星导弹,但老旧的“费尔康”预警机只能覆盖300公里,技术落后在短时间内便被放大成了战场上的致命劣势。
而更要命的是,印度空军的战机体系本身混乱,缺乏数据整合能力。法国阵风、俄罗斯苏-30、欧洲幻影2000,三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标准完全不同,无法形成协同。这种“拼凑式”的军备结构,让印度空军的反应能力和联合打击能力远远落后于巴方。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与红旗-9BE防空系统,通过中巴联合指挥系统实现了数据共享,空战和防空真正做到了“一体化作战”。 在电子战领域,印度同样处于下风。歼-10CE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并挂载最新型号电子战吊舱,而印军的“雪豹”雷达仍采用老旧的无源相控阵,干扰能力、抗压能力全面落后。尤其是在网络对抗和信息战中,巴基斯坦配合中国系统进行整合,展现出明显优势。战斗中,印度雷达频繁被压制,电子干扰严重,打击效率大打折扣,很多战机还未发现敌情便被击落,甚至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大多数印度战机都是坠毁在本国领土上。 如果说空军的失败只是印度在技术层面落后,那接下来的地面部队崩溃,则说明印军在士气和心理上也出现了问题。据消息人士透露,当巴基斯坦准备动用SH-15车载火炮对印军一个边防站实施打击时,印军士兵直接放弃抵抗,选择举白旗投降。这一行为,不仅震惊了外界,也从侧面印证了印军已经在心理上遭到击溃。战斗还没正式展开,士兵就已经放弃,这说明空军战败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技术范畴。
另一边,巴军则是愈战愈勇,甚至“直捣黄龙”——成功摧毁了印度陆军第12步兵旅的指挥部。这支部队隶属第15兵团,是印军在实际控制线附近的主力战术力量之一。对这样一支关键部队实施斩首打击,说明巴方不仅掌握了情报优势,更有能力深入敌后实施打击。 毫无疑问,此次新一轮印巴冲突本质是体系对抗的缩影,印度的“贴牌军工”与巴方的“中式体系”差距,在克什米尔上空被无限放大。尽管莫迪政府向美俄等国通报行动“克制”,试图鸣金收兵,但巴方表示保留进一步反击权利。毕竟,双方合计拥有约340枚核弹头,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灾难。 因此,下一步摆在印度面前的选项就只剩下了两种——要么不顾一切“梭哈”,来取得一定战果,给国内“民粹”一个交代;要么就是借助内宣强行平息战火,从当前局势来看,恐怕第二条路更为适合当下的印度,毕竟,其很难承受再一场失败,而中方的表态更是表明,南亚区域不能乱、也不应该乱。
总之,区域性战斗仍可能继续,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巴基斯坦已经在第一回合中,占得了上风,正如巴基斯坦总理所言:“印度的傲慢已被击碎。”当歼-10CE的尾焰照亮南亚夜空,世界看到的不仅是战术胜利,更是中小国家通过战略合作实现非对称优势的可能,但无论如何,和平,仍是两个核邻国最应珍视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