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气质太出众,半个文坛为她争风吃醋,追求者几乎皆不得善终。就连徐志摩都为她痴迷到

品古观今呀 2025-05-09 10:15:27

因气质太出众,半个文坛为她争风吃醋,追求者几乎皆不得善终。就连徐志摩都为她痴迷到亲手捧痰盂让她小便,而陆小曼却怒骂:“她是谁都可以用的茶杯。”

对于和徐志摩结婚后的陆小曼来说,不论是保守传统的张幼仪,还是别具风光的林徽因,似乎都不如这个女子的“威胁”大。

这个让陆小曼心生醋意的女子就是俞珊。 ​ ​俞珊出生在1908年,她有着显赫的身世,祖父俞明震,曾经在南京陆师学堂附设云矿路学堂担任监督一职,曾担任过鲁迅的老师,祖母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孙女。 ​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俞珊想不优秀都难。

​她不仅完美地继承了祖母的美貌与气质,而且她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更是一位精通钢琴、英语和戏剧表演的才女,正因为如此,她令民国许多才子为之疯狂。

1929年,还在金陵大学读书的俞珊正好碰上田汉到她们学校拍摄《湖上的悲剧》这部话剧,当时的田汉已经开办了南国电影,他在见到相貌出众气质优雅的俞珊后,便邀请俞珊加入南国社。

俞珊果然没有让田汉失望,很快变成了南国社发展的顶梁柱,成为一颗新星。

之后俞珊便在著名剧作《莎乐美》中担任主角。

没多久,俞珊又出演了田汉改编的《卡门》,她要演技有演技,要颜值有颜值,可以说俞珊一夜爆红。

喜欢俞珊的观众不计其数,徐志摩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徐志摩,已经和陆小曼结了婚,在上海生活。

因为徐志摩在南国艺术学院任教,近水楼台先得月,所以他很快就有了接触俞珊的机会。

徐志摩对俞珊痴迷到什么程度呢?

在徐志摩的书房里,还有一张俞珊在《莎乐美》里面的剧照:照片中的俞珊穿着舞衣,描眉画眼,一腿跪在地上,手中托了一个盘子,盘子中一个人头。

而且在俞珊剧照的旁边,徐志摩竟然挂着一件俞珊的舞衣。而舞衣的旁边就是陆小曼小时候穿过的三寸金莲鞋子。

陆小曼看到丈夫如此“变态”的做法,不吃醋不生气才怪呢。

有一次,俞珊到上海演出。徐志摩当然不会错过这次好机会,便和几个俞珊的“粉丝”一同挤在后台看俞珊化妆。

俞珊突然喊起来:“哎呀,真是要命,我要小便!我要小便!”

在此“紧要关头”,徐志摩表现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开始翻东找西的找到了一个痰盂,一路小跑到俞珊面前说:“痰盂来了,痰盂来了”。

眼前的这一幕的男主角,谁能想象到是大诗人大才子徐志摩?

可以说徐志摩为俞珊献尽了殷勤。

陆小曼对这件事是极其不满意的,可是让她不满意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当时,为了演好《卡门》中卡门这一角色,俞珊常常到徐志摩的家中,请教表演的事情。

徐志摩对女人的“来者不拒”,让陆小曼很不舒服。

时间久了,陆小曼终于爆发了,她对徐志摩说:“你可不能用辜鸿铭的茶壶的比喻来当借口,就去多放几个茶杯。要知道,你可不是我的茶壶,而是我的牙刷。我也不是你的茶杯。茶杯是没法拒绝别人倒茶的,但是牙刷不同,牙刷却是不能共用的,你听见有人和别人共用牙刷的吗?”

没过多久,俞珊和一个留美的海归热恋同居,临走之前送给徐志摩两首诗:《送别》与《交叉》。

除了和徐志摩暧昧不清,俞珊还和很多文人有纠葛。

当年,梁实秋还写信邀请过俞珊去青岛散心,此时的梁实秋早已对俞珊心存爱慕。

在邀请俞珊来到国立青岛大学后,在学校内掀起了轩然大波,许多教授都为她争风吃醋,其中包括闻一多、赵太侔和梁实秋。

当所有人都认为俞珊和梁实秋会有好结果的时候,可最终抱得美人归的却是赵太侔。

赵太侔的年龄与俞珊的父亲一般大,俞珊之所以会嫁给赵太侔,是因为赵太侔救了俞珊的弟弟俞启威。

值得一提的是,赵太侔为了和俞珊结婚,抛弃了前妻。

可是俞珊和赵太侔的婚姻并不如意,俞珊给赵太侔生了两个女儿,后来俞珊就和赵太侔离婚了。

因为两人相差将近20岁,一个性格活泼,一个沉默寡言,两人经常吵架。

他们的邻居赵清阁曾在《南国琼珊》里这样记录:“赵太侔稍有一些不顺她心意,俞珊每每都要发点小脾气,和赵太侔吵上一架。”

所以,两人离婚也是预料之中的结果。

婚姻纵有百般滋味,离婚后的俞珊,像是解脱了,更像是为自己而活。

六十年代,在田汉的帮助下,俞珊才在中央戏曲研究院谋求了一份工作,过着普通的生活,

十年浩劫期间,俞珊未能幸免于难,一头长发也被剃成了“阴阳头”,这让曾经光彩照人的俞珊接受了不了。她时常念叨着:“你们怎么把我弄成这副模样,叫我怎么出门,怎么见人啊。”

1968年,俞珊在天津离世。同年,赵太侔也因不堪侮辱在青岛投海自尽。田汉含冤而死,而徐志摩早在1931年就在一场空难中去世,闻一多也在1946年惨遭特务杀害。

这个曾经轰动一时的美丽女演员,终于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再提到她时,不知还有没有人记得陆小曼对徐志摩说的“茶杯与牙刷”的比喻。至少在今天,陆小曼的名字一直在流传着,而俞珊的名字却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这对于陆小曼来说,也许是另一种安慰吧。

0 阅读:79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