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邓小平狠狠将文件甩在地上,愤怒地说道:“简直是胡闹!居然让他去扫厕所!这不是糟蹋圣人吗?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救他出来!”
这个让邓小平为之愤怒,并想办法要救出来的人叫童第周。 童第周曾说“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确实,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他这一生都在践行自己所说的。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鄞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家里太穷,他小时候上不起学,直到17岁才到学校读书。 都已经上高中的年龄,却跟三年级的孩子做同学,可想而知,童第周心理的思想斗争有多大,小孩子们都嘲笑他。 由于基础太差,他在学习上很吃力。第一学期结束了,他的平均成绩只有45分,校方令其退学或留级。 他不想这样,于是他再三恳求老师给他一次机会,后来校方被他的诚意打动,答应让他再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童第周知道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加倍努力学习,夜里宿舍熄灯后,他就在路灯下微弱的路灯光一丝不苟地演算数学习题。 终于,童第周终于靠自己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绩达到70分以上,其中几何还得了100分。这是全校唯一的100分,他再次成为全校关注的对象。 但童第周一点儿也没有飘飘然,而是继续努力学习。
高三年级期末考试的时候,他的总成绩名列全校第一。
从当初那个不及格的差生到一个出类拔萃的优等生,从倒数第一名变成正数第一句,人们不禁会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功?
答案有很多:是他的坚持不懈,是他的永不放弃,是他的争气,是他的不服输,是他的自强不息等精神,这些良好的品质构筑了他成功的基础。
1924年7月,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
大学毕业之后,他赴比利时留学深造。
但是他却被人看不起。
一些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竟公开说:“中国人笨,正因为他们笨,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才多。”
童第周被激怒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得更好。
当时,他的老师布拉舍正在研究剥除青蛙卵膜的手术,很长时间都没有成功。童第周知道这种手术很难做,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继续努力。 他在自己的住所搞试验。没有无影灯,他就在院子里借助天然光,在显微镜下切割和分离卵子;没有培养皿,他就用陶瓷酒杯来代替;没有显微解剖器,就用一根自己拉的玻璃丝代替;其他实验材料,比如蛙卵,都是他在星期天从野外采来的。
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童第周进行了大量实验,完成若干篇有关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这些成果一下子震动了整个欧洲生物学界。他的双手从此被同行称为生物学界的“金手指”。 1937年,童第周谢绝了达克教授的再三挽留,毅然放弃欧洲安逸的生活,回到了动荡不安的祖国,到山东大学生物系当教授。 抗战全面爆发后,山东大学奉命南迁,童第周带着妻儿随迁到四川万县,之后他们便多次辗转避难。 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童第周和叶毓芬一直坚持科学实验,没有实验室,他们就在学校附近的简陋小屋里做,可是做实验最起码所需的显微镜都没有,这样童第周很是伤感。
一天,童第周在镇上的旧货摊上见到了一架德国双筒显微镜,可是6万的价格让他望而却步。 回去之后,他辗转反侧,心里一直想着望远镜。 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去了旧货摊,这次老板看他真心想买,就把价格提高到6.5万,为了继续自己的研究,童第周夫妇就找亲友借钱,还变卖了自己的衣物,终于凑钱买到了这架显微镜。
这笔欠款,直到10年后他们才在政府的帮扶下还清。 在这台显微镜的帮助下,童第周日以继夜地工作着。并且在取得了很多的成绩。
1963年7月,童第周和严绍颐等合作,在出版的《科学通报》上,发表了题为《鱼类细胞核移植》的论文,首先向国内外报道了鱼类的核移植。
然而,不久后,“四清运动”开始了,紧接着各种“运动”。
童第周被剥夺了搞科研的权利和人身自由,而且每天要在“革命群众”监督下扫厕所。 1968年以后,童第周的科研工作完全停滞,被罚去打扫实验室,一干就是10年。
邓小平曾气愤地说:“让他扫地是糟蹋圣人。”
可是就连扫地,童第周也一丝不苟,人们发现,哪一天地没扫干净,准是那天童第周生病了。
1978年,童第周恢复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
1979年3月6日,在杭州浙江科学大会上为浙江省2000多名科技、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科研人员作报告时,过度劳累的童第周心脏病发作,晕倒在讲台上。3月30日,于北京病逝。
童第周曾说“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所谓的天才是用勤奋换来的。”
童第周走了,但是却留下了忠于科学的精神。
他开创了中国的克隆事业,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科学家的本色,他所从事的事业不是自己的,而是属于他的祖国,他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