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北京,“年龄大?”原本谈笑风生的邓小平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告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4-25 18:35:38

1982年北京,“年龄大?”原本谈笑风生的邓小平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告诉他们,全中国,只有他,任命不受年龄限制!”能让一代伟人邓小平如此礼遇,此人一定是凤毛麟角般地存在。没错儿,这个人叫钱伟长。 2005年的上海大学毕业典礼上,一位身着红色夹克的老人缓步走向讲台。这位92岁高龄的老人,正是时任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台下的毕业生们静静聆听着这位老校长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钱伟长以这句古训作为对学生们的临别赠言,然后深情地问道:"孩子们,你们是否能记在心上?"这简短而深刻的问题,仿佛是他一生教育理念的浓缩。 校园里的师生们早已习惯了这位老人的身影。他喜欢在幽静的校园里散步,乐于和学生们打招呼,看着年轻人匆匆穿梭于校园中。那件宽版红夹克成了他的标志,无论是与学生交谈还是与领导讨论工作,钱伟长总是穿着它。上海大学的学工老师李银回忆说,即使年过九旬,钱伟长依然精神矍铄,笑容中带着婴儿般的纯真。 那是在1983年,当时已70岁的钱伟长突然接到一纸调令,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这份调令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由邓小平亲笔签署,并注明:"此人任命不受年龄限制。"当时的上海市长汪道涵亲自向钱伟长传达了这一决定。 为什么邓小平会对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科学家如此破例?这要从钱伟长的特殊贡献说起。在中国科技界,钱伟长与"太空之父"钱学森、原子能专家钱三强并称为"三钱",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给予的称号。钱伟长在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的成就举世公认,甚至连爱因斯坦都曾赞誉他的研究"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刚到上海工业大学(后来合并为上海大学),钱伟长就大刀阔斧地推行教育改革。他提出要"拆掉四堵墙":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校内各科系之间的墙、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墙、旧的"教与学"观念之墙。他不仅提倡理论,更付诸实践,在当时保守的教育环境中率先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改革在当时远远领先于其他高校。 钱伟长对教育的态度近乎苛刻。他曾直言:"凡是照本宣科的老师,学生可以缺课,可以不上他的课,因为学生自己念得比他念得快。"这样的观点在当时颇具冲击力,但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让上海大学在他的带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钱伟长的规划下,上海大学的校园设计处处体现着他的教育理念。他特别提出女厕所应建得比男厕所大一些,满足实际需求;校园里修建连廊,方便选课的学生在不同教室间走动;还专门设计了伟长楼,作为迎新和毕业典礼的庄重场所。 清华大学1931年招生考试落下帷幕,18岁的钱伟长捧着录取通知书,即将踏入这所名校的历史系。在入学考试中,他的国文和历史科目都拿了满分,但理科成绩却惨不忍睹——物理只考了5分。当时的人们谁能想到,这位"理科白痴"日后会成为中国物理学和力学界的泰斗?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入学后的第三天。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这一消息如同一记闷雷,让年轻的钱伟长辗转难眠。国家的危难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暗下决心要改学物理,为国家研制出能抗衡日本的飞机和大炮。 转系之路并不平坦。钱伟长每天早上六点三刻就去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的办公室"蹲点",等到八点教授上课。这样连续"泡"了一周,吴有训被他的执着感动,勉强同意让他试读。试读条件严格:普通化学、普通物理和高等数学三门课必须达到70分以上,否则将被退回原系。 开始的七周,钱伟长依然用学国学的背诵方法学物理,测验结果"一塌糊涂"。在吴有训教授的指点下,他才找到了科学学习的门路。从此,他每天清晨五点就到科学馆学习,常常发现数学天才华罗庚已经在那里背完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钱伟长不仅留在了物理系,还在本科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清华物理系研究生。 像许多进步青年一样,钱伟长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示威游行。年底,他和几位同学组成自行车队南下至南京,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1939年,在西南联大,钱伟长与林家翘、郭永怀一起考取了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准备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 出发前,一个小插曲展现了钱伟长坚定的爱国立场。当他们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时(因为船要在横滨停靠),钱伟长断然拒绝:"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大半个祖国期间,不能接受敌国政府的签证。"为此,他们下船等待了七个月,才再次启程。

0 阅读:2542

猜你喜欢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

酸酸甜甜小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