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7岁的徐悲鸿被父母逼迫,不情愿地迎娶了16岁的妻子。徐悲鸿厌恶发妻

品古观今吖 2025-05-09 11:06:52

1912年,17岁的徐悲鸿被父母逼迫,不情愿地迎娶了16岁的妻子。徐悲鸿厌恶发妻,故意给儿子起了一个晦气名字“劫生”。没想到4年后,他见孩子有绘画天分便改了名字,然而,7岁时“诅咒”却还是应验了。

徐悲鸿,原名寿康,1895年出生在江苏宜兴屺亭桥镇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会绘画,会书法,经常应在十里八村的村民的邀请为人作画,从中赚点小钱贴补家用。

受父亲的影响,徐悲鸿也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那年,他就已经能够帮父亲在画的次要部分填色了。

13岁那年,家乡发大水,徐悲鸿就跟着父亲游走乡镇卖画补贴家用。

父亲病逝后,他借钱埋葬了父亲,之后为了还债和供养弟妹,他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教课来解决全家的生活。

然而,沉重的家庭担子压不住他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那时,他常常吃不到饭,也找不到工作,晚上寄居在一家赌场。

1916年,徐悲鸿考进震旦学院,攻读法文。从那时起,徐悲鸿的作品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1917年,二十二岁的青年徐悲鸿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后又派到法国去留学。

留学期间,徐悲鸿认真地学习造型技巧、焦点透视、色彩构成,以及光影明暗关系的处理等一系列西方绘画的技巧,最终积累下丰富的创作经验。

之后,徐悲鸿经康有为的指点,来到北平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北大校长蔡元培 特别欣赏徐悲鸿的才华,特意设立了“画法研究会”,延请徐悲鸿担任导师。

几年后,徐悲鸿就成了画坛的中流砥柱,最终成为一代绘画大师,尤其他画的马,造型严谨,形神兼备,将国画的韵味和西画的写实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了马画的新高峰。

徐悲鸿一生痴迷绘画,他将自己一辈子的精力都投放在了艺术绘画上。而在个人的情感生活方面,可以说是充满了波折。

17岁那年,徐悲鸿父亲病重,可能是父亲想抱孙子的愿望急切,又可能是为了“冲喜”,家里人给徐悲鸿说了一门亲事,女方姓赖,是农村女孩。

徐悲鸿不愿意,就用离家出走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但是后来又家人被抓了回来,强行与赖氏成亲。

婚后第二年,两人有了孩子,是男孩。

按理来说家里添了人丁,是好事,可是徐悲鸿却不这么认为,他讨厌家人为他包办的婚姻,继而讨厌这个孩子。

所以为了表达对婚姻和孩子的不满情绪,徐悲鸿不顾家人的反对,故意给孩子取了一个晦气的名字——劫生,寓意这个孩子是“遭劫而生”。

孩子还没有满月,徐悲鸿就离开家去了上海。

然而,徐悲鸿不知道的是,就是这个晦气的名字,让几年后的他后悔不已。

徐悲鸿走后,父亲就偷偷的给“劫生”改了名字叫“吉生”,在这期间,徐悲鸿极少和孩子见面。

直到徐劫生4岁时,徐悲鸿发现儿子有很高的绘画天赋,是个可造之才。这才对其态度好转了些,并且每次看望都有意传授他绘画技巧。

他原本是想要将孩子接到身边好好教导的,而且还要把“吉生”这个名字光明正大的叫,可是劫生却没能等到那一天,他就遇“劫”了,一场天花带走了7岁的劫生的生命。

孩子离世时,徐悲鸿在欧洲游学。

赖氏经受不住失去儿子的打击,不久也撒手人寰。

或许,她至死都没有想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竟会被丈夫如此对待,她自己也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啊。

徐悲鸿这种一意孤行,独持偏见的做法,让他后悔不已,或许这和他的性格有关。

他这种性格还表现在小时候的一件事情上。

徐悲鸿十五岁那年,家中省吃俭用为他做了一件绸料长衫。

一次,他穿着这件绸衣去参加乡亲的酒宴。一个穷孩子第一次穿绸衫参加宴会,既高兴又拘谨,处处小心翼翼。

可是偏偏旁座一位喝酒失态的客人,竟用烟将徐悲鸿的绸衫烧了一个洞。

这对家境贫困的徐悲鸿刺激极大,他心痛不已,回到家又受到父母的一顿训斥。

从此,倔强的徐悲鸿立志终身烟酒不沾,而且也决不再穿绸衣。

当年,他在上海游学时,与复旦大学蒋梅笙教授的女儿蒋棠珍产生感情,可是蒋棠珍已经订婚,无奈之下,两人私奔到日本,1919年又去法国留学。

他把蒋棠珍的名字改成“蒋碧薇”,在两枚水晶戒指上刻了二人名字,日日戴在手上。

即便历经千辛万苦得来的感情,也没有走到最后。

后来,他移情自己18岁的学生孙韵君,故伎重演,先是改对方名字为“孙多慈”,后又刻了对有“慈”和“悲”字样的红豆黄金戒指。

只不过,因为孙家反对,即使他为了孙多慈登报与蒋碧薇断绝关系也无济于事,两人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

徐悲鸿曾经不顾当时的大环境,公开地在他的画室中悬挂泰山经石峪字集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横题为斋名“应毋庸议”。

表面看去很容易被误解为徐悲鸿是一个固执任性、不合群的人。

其实,那是徐悲鸿在人生经历中所形成的性格,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表现了一种“和而不流,有所自守”的精神。

0 阅读:69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