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6月26日,四男四女走出了一座巨大的玻璃建筑,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共同生

邦丝随心养护 2025-05-09 16:11:09

1993年6月26日,四男四女走出了一座巨大的玻璃建筑,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共同生活了两年之久。 他们脸色苍白,神情疲惫,身体瘦弱,呼吸还带着微微的喘息。 这不是电影中的末日场景,而是真实发生在美国的一项科学实验的结尾。他们在这座“生物圈2号”里生活了整整21个月,如今终于被允许重返真正的地球。 这项实验曾经声势浩大。它的名字叫“生物圈2号”,建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沙漠中,占地1.2万平方米,总容积14.16万立方米,由前橄榄球运动员艾伦牵头,美国洛克菲勒财团和其他几家资本共同出资,前后投入高达1.5亿美元。 项目一开始,就吸引了全球科学家的目光。因为它想要复刻一个地球——一个完全封闭的生态系统,一个“第二地球”。研究者在里面种下雨林、建起沼泽、修筑草原,还引进了4000多种动植物。 他们甚至运来大量海水,制造了一个“人工海洋”。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为了解答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我们是否能在别处,靠人造生态系统延续生命? 1991年9月26日,4男4女被选入生物圈2号。他们有的是生物学家,有的是农艺师,还有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任务,兴奋而充满期待地走入这片被钢架和玻璃包裹的世界。 他们与外界通信不断,能和亲人通话、收看电影,还能种植蔬菜、饲养动物,一开始生活得有声有色。有人甚至提出,等实验结束,他希望长期居住在这里。 但乐观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一连串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最初,是“人工海洋”的海水开始变浑,鱼类接连死亡。 然后是空气问题——含氧量不降反升,绿植无法顺利进行光合作用。氧气含量持续下降,到了后期,空气稀薄得相当于海拔4000米的水平,有人开始出现头晕、胸闷,甚至睡眠困难。 问题的根源出现在最初建设时。生物圈2号的大量结构使用了混凝土,而混凝土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这意味着系统里的植物无法获得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反过来又减少了氧气的释放。换句话说,空气循环被打乱了,系统失去了生态平衡。 接下来是食物问题。最初种植的农作物生长缓慢,产量远低于预期。随着生态问题加剧,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连续减产。八人不得不将饮食缩减至最基本的豆类与番薯,有时候连一颗西红柿都成为争抢的对象。 压力逐渐积聚,人心也开始变化。分歧、争吵、对领导权的争夺,在这封闭空间中悄然上演。他们从科学家变成了生存者,为一口饭、一次决定、一个观点而彼此对立。 原本携手迈入这个“未来世界”的队友,如今成了彼此疏远的同伴。 但在此之前,谁都没想到,这一切会走向这样的结局。八年前,这个项目刚刚宣布之时,全世界媒体争相报道,美国政府高度关注。 它被宣传为“人类向外星球生存探索迈出的第一步”。而设计团队也信心十足,宣布这将是“未来星际移民的生态模板”。 实验过程中,他们仍然保持与外界通讯。研究人员在外头焦急地观察着每一个温度、湿度和气体数据曲线,而内部的八人却日复一日感受着那逐渐崩塌的生态理想。 他们原以为封闭环境可以完全自循环,如同地球缩影,但现实是,没有一个封闭系统可以比拟地球自身数十亿年的自然调节机制。 走出那扇厚重的门时,有人流泪,有人沉默。再一次呼吸到沙漠中的干热空气,他们才意识到外面那“真实的世界”多么令人怀念。 科学家们最终给出了评估结论:生物圈2号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无法实现长期自给自足,项目失败。 可这次失败并非毫无意义。它第一次让全人类意识到,要重建一个完整的地球系统并非一朝一夕。它不是一个玻璃罩、一堆绿植、几项指标就能达成的复制品。 多年后,一位参与实验的女性科学家在一场讲座上说:“我曾以为我们只要有科学技术就能战胜自然,但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人类远远不是地球的主宰。” 生物圈2号如今已经不再被用于实验,但它仍静静地矗立在亚利桑那沙漠之中,成为警示、纪念和反思的存在。那些曾参与实验的八人,早已回归社会,但他们的故事仍被反复提起。 失败之后,他们都只说了一句话:“地球,还是最适合人类的地方。”

0 阅读:8
邦丝随心养护

邦丝随心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