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湖南平江解放后,有一个乞丐模样的妇人,径直走进了县委大院,当门口的守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09 20:40:52

1949年,湖南平江解放后,有一个乞丐模样的妇人,径直走进了县委大院,当门口的守卫拦住她的时候,女乞丐坚定直言自己有重要东西,必须亲自交给县委书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的初秋,平江县委大院迎来了一位身披破旧棉袄、怀抱幼童的老妇人,她的到来并未引起太多关注,衣衫褴褛的模样与当时大院门口常有的流民无异,可就在阳光洒落的瞬间,她从贴身破袄的夹层中撕开一道口子,露出里面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黄金条,十二两黄金在午后的阳光下耀眼夺目,令在场的人一时间目瞪口呆,那不是凡人能随身携带的财富,更不是流浪者应有的行李,直到她的名字被确认,众人才意识到面前这位年迈妇人是涂正坤烈士的妻子朱引梅。   涂正坤,是湘鄂赣边区党组织的重要成员,早在二十年代便投身革命,1939年,他被委以筹措抗战经费的重任,并取得了暂时的合作协议,然而现实并未给予革命者喘息的机会,当年夏天,他在一次前往“会谈”的途中,遭国民党暗算,不幸牺牲,消息传到家中时,朱引梅还怀中抱着尚在吃奶的孩子,她知道,丈夫从未轻易将党的事务带入家庭,唯有一件事,他郑重交托的,一定非同小可。   她翻遍屋内,终于在柜底摸出一个不起眼的布包,包内,整整齐齐摆放着十二两黄金,她瞬间明白,这是党的经费,是丈夫临终前未能上交的“命根子”,没有多言,她将这些黄金小心缝入贴身破袄的夹层,抱起孩子,连夜出逃,那一走,便是十年。   这十年间,朱引梅没有身份,没有依靠,更没有安稳的生活,她带着幼子辗转于湘赣山林之间,为了躲避追捕,只能在夜色中前行,在白天隐匿于山洞与荒野,饥饿与寒冷是常态,孩子的啼哭成为她每夜最难忍受的折磨,她曾在浏阳山中靠着野菜度日,曾在通城深山因发高烧濒临昏迷,最困难的时刻,她甚至靠山泉水维持生命,她也曾走入集镇,却始终不敢久留,她知道,自己怀中的不仅是孩子,还有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有人说,一袋米能救命,一两金能活命,可朱引梅始终未曾动过这黄金分毫,她不是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也不是没有机会换取暂时的温饱,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两黄金足以让母子二人过上安稳生活,可她从未动摇,她心中始终清楚:那不是她的金子,而是属于党的财产,涂正坤已为这笔经费献出了生命,她怎能辜负?   在她的坚持下,这笔黄金穿越了十年的风霜雨雪,最终完璧归赵,她站在平江县委大院门前时,已是满脸风霜,孩子也已懂事,她再不是那个青葱年华的新妇,却仍旧挺直了脊梁,她没有讲述多少苦难,也未曾炫耀自己的功劳,只是将那包金子交出,同时说明其中有四两,是她这些年靠着打短工、讨饭节省下来的,作为补交的党费。   面对这一幕,齐寿良书记久久未能言语,这不仅是因为金子本身的价值,更是因为那金子背后的意志与精神,在那个物质尚未恢复、百废待兴的年代,有多少人为了温饱而挣扎,而她却在万般困苦中,守住了对党的忠诚与对烈士遗愿的承诺。   后来,经过组织审查,确认了黄金的来历与朱引梅的身份,她的党员身份得以恢复,也享受了烈士家属应有的待遇,孩子也因此得以接受教育,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朱引梅的事迹,也在干部与群众之间传颂开来,人们称她是“活金子”,不仅因为她交出了黄金,更因为她自身那份不染尘埃的精神光芒。   这并不是一个传奇故事,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也没有波澜壮阔的革命英雄主义,它只是一个普通农妇用十年时间,默默守护一份托付的真实写照,可正是这份平凡中的坚持,这份沉默中的忠诚,成就了历史中最动人的篇章。   信息来源:红网——朱引梅,一面照见灵魂的明镜  

0 阅读:73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